正文 第17章 訪談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4)(1 / 3)

取予學說

訪談類節目往往都是通過“提問”和“回答”來貫穿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麥爾文·曼切爾認為“提問的實質是由主持人拋出的聯係自己與訪談對象‘取’‘予’雙方的紐帶”。

1.白岩鬆—季羨林白岩鬆:張中行先生在寫您的時候曾經提到先生有三個特點。一個是學問精深;一個是為人樸厚;一個是有深情。他以為在這三者中最難得最重要的就是先生身上的為人樸厚。因為他覺得,在他見過的很多學者大師裏頭,在這方麵再也沒有超過您的了。

季羨林:這個事情是這樣的,我認為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一般人缺乏自知之明,我這個自知之明恐怕過了頭,總覺得自己不幸,不是自己故意裝,你裝也裝不出來,隻覺得好多方麵自己不行。在這方麵我自己的解釋是說自知之明過了頭。過了頭也不好,應適可而止。

白岩鬆: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書商賣您的書,希望您簽上名,那麼他會好賣一點兒。您非常高興地給他簽了名。簽名之後,您又聽說他在樓下等著,您又跑到樓下去感謝那個書商,結果搞得那個書商自己都不知所措。

季羨林:是有這回事,現在每個作者都希望他的書被人讀,那書商找上門來,當然我要感謝他了。這個當時也沒有什麼思想活動,隻是感覺當時聽說人家在門口,要趕快出去感謝人家。

白岩鬆:季先生是國學大師,我非常欽佩,然而到這兒來,看到兩套房子基本上都被書占據了,而季老仍然非常委屈自己,住的地方很小,家裏也很亂,我們的感覺是心疼。

季羨林:不要心疼,我現在在北大有兩套房子,這套房子在北大還是大的,學校已經對我很照顧了,再想多要那是非分妄想。我也不想。

白岩鬆:是您養的貓嗎?

季羨林:是,我養了三隻貓……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1995年1月16日。這段訪談中,主持人“為取而予”,一一拋出事先準備的材料,目的是為了獲取被訪者的認同以及補充,這正驗證了一句古話:“如若取之,必先予之。”在簡短的問答中,主持人達到了訪談的目的,將學術大師的特征和精神麵貌表現得淋漓盡致。艾豐同誌認為,這就是主持人與被訪者之間的取予關係的辯證法。

2.王誌—北京市市長王岐山

這種取予學說的邏輯語言廣泛應用於訪談類節目。我們再來看《王岐山:軍中無戲言》裏的一個小段落。王誌:我們眼裏看到一個很鎮定的市長、一個很堅定的市長。但是另一方麵我們看到北京感染的人數在不斷地上升。

王岐山:這個傳染病它有一個規律吧,我覺得這個事情,我剛才說了,誰去預測這個數字,在當前這個條件下,誰都近乎於是一種賭博,是危險的。但是說實在的我們也在分析,並不是完全沒底數的。

王誌:什麼底數?

王岐山:就是說增長總有一個頭,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要逐漸回落的。我相信我們這些措施,這些人為的工作都不是白費的。

王誌:預期是多少?

王岐山:我現在不想做這種賭博式的預期回答,不想回答。因為什麼?確實我不想預期,現在起碼向市民做這種預期,是要嚴肅而負責任的。我沒有相當把握的時候,我不會講這種話。

王誌:你上任的時候,我看了這個數字是——當時是300,不到400?

王岐山:對!

王誌:昨天的數字是2705?

王岐山:對!

王誌:那跟你的嚴厲措施這是成反比的,說明什麼問題?

王岐山:傳染病有潛伏期,傳染源是在我的措施中逐漸地被切斷,隔離是一步一步地在被隔離,社區的衛生狀況——包括社區整個組織、有防的組織是剛剛建立起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現在的措施,要對今後的十天起作用,不能對當天。如果說現在我們有一種措施,能夠今天布置下去,當天就解決了。我們麵臨的就不是一場嚴峻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