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教育服務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1)(1 / 3)

6.1教育服務類節目的話語屬性

科學教育、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概念解讀1.科學教育類節目滿足受眾的求知欲

2003年12月30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的文件,明確堅定地表達了推動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決心。其中特別提到了“科教”,即:“對於產業經營前景比較好、具備企業化運作條件的如體育、交通、影視、綜藝、音樂、生活、財經、科教等頻道頻率,在確保頻道頻率作為國家專有資源不得出售,確保節目終審權和播出權牢牢掌握在電台電視台手中的前提下,經批準可以組建公司,探索進行頻道頻率的企業化經營。”這實際上在更高起點和更高要求上,給包括電視科普在內的許多非新聞類節目指明了發展的新方向。

精英”與“大眾”,即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競賽,內容包括知識問答和各種科學遊戲。令人稱奇的是,它是荷蘭國家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一檔節目。這提示我們,科教在進行傳播時要充分考慮如施拉姆所說的“大眾傳播效果部分是由傳播對象怎樣使用它們來決定的”傳播模式,亦即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而我國的科學教育節目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就是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的開播,六年來,科教頻道以其高揚“教育品格、科學品質、文化品位”的特色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作為頻道主打欄目的《探索·發現》、《人物》、《講述》、《百家講壇》、《走近科學》、《第10放映室》等欄目,節目內容都具有優秀的節目品質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解讀科教內容不應局限於純粹的科學知識,而應該實施科學和文化、人文的交融。傳播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發明和科學知識在總體上也正體現出這種“交融”。《走近科學》的於海波曾寫過一篇編導手記——“當‘殺豬的’碰上科學”,文中說:“以前,一直認為科學類節目,總該是和實驗室、滿腹經綸的‘大家’們聯係在一起。而實際的體驗,根本不是。”“原本,也一直認為,看《走近科學》的人,一定也都是像我一樣戴著眼鏡、有點兒知識,不能說是文化的人,可是,通過央視調查機構發現,收看節目的,還有很多初中以下的小學文化的。我一直都還是想不通,通過幾次采訪,確實和初中文化左右的農民聊天,他們說的就是‘看你們的節目,能學到點東西!’”

的確,13億中國人中,專家有幾個?老百姓是絕大多數,就要講這種貼近生活的、來自民間的故事,讓觀眾感覺,這件事情就發生在他的身邊,他是必須要看的,甚至,他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或者,過去他就曾經是“主角”。即使“殺豬的”,他也是很希望得到學習的。他的學習,未必是“文化人”看的,那種極其高深、極其專業的。也許,他想知道,“怎麼剁肉能更省勁?怎麼剁肉能不傷刀?”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這是老百姓需要的。如何貼近生活,真正幫助受眾解決問題,才正體現了科普的題中之意,即科普不僅能授人以魚——給人以知識,而且可以授人以漁——賦予人精神、思維、方法和品格等。過去有一種強調“純粹科普”的觀念,似乎科普就應該是傳播科學知識、信息,這實際上將科普的作用、影響自我封閉了。我們在理念上,就是要將科普視為社會信息係統的一環,而不是孤立封閉的一點。因此在運作中,科普要與教育、文化、經濟等領域加強融通和呼應。央視科教頻道在頻道的定位上就是“科學、教育、文化”。

科教節目的任務就是用生動可視的圖像、生活化的語言來演繹科學領域的知識,做到讓人愛看,又易於接受、理解。電視科教節目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解讀最先進的高端科技,另一方麵是傳播科普知識。對高新科技知識的闡釋讓觀眾時刻跟上時代的步伐,掌握最新鮮的科技信息,了解科學發展的動態和方向,它主要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知識層次較為低端的電視科普類節目則把目光聚焦在一些日常的、實用性較強的科學常識上,這樣的節目內容更為貼近觀眾的實際生活,也最能體現電視科教節目對人們生活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如《百家講壇》常常采用講故事的形式,通過動感的圖像伴以音樂來進行,精彩的演講讓觀眾充分感受到學術的魅力,提升了觀眾的文化品位。《走進科學》每期都由一條新聞線索引出,講述新聞熱點背後的科學問題和科學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欄目采用抽絲剝繭、層層揭秘的方式,在故事的進行中將科學道理一點點闡釋,再加上演播室主持人言簡意賅的解說和專家們精辟通俗的釋疑解惑,使節目呈現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態勢,最終通過分析,使故事在結尾處得出一個合理的結果。科教節目表現的是自然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有很多抽象的東西無法表現,所以在電視節目的製作中就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抽象的東西用具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在《走進科學》中,我們常可以見到高速攝影、水下攝影、顯微攝影以及紅外攝影等,讓觀眾看到許多肉眼看不到的東西。節目還通過三維動畫特技、數字影像合成等手段為觀眾展現一些不存在的圖像或難以拍到的畫麵,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觀眾在娛樂中收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