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教育服務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2)(1 / 3)

科學教育類節目語態的時代流變

科學教育類節目的傳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節目的語言運用和表達。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這類節目的語言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1.平鋪直敘

從全國解放到改革開放前,公共話語由於政治生活的變遷,出現了一段特殊時期。起初,國家要營造一種嶄新的文化氛圍,政府文件語言常借助新聞媒介傳播,借助頻繁的政治運動使用和推廣,但那時我國的科學教育類節目並沒有發展起來。

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對粗野的俗化、文件化、政治化的語言重新審視。同時,“落後就要挨打”的觀念深入人心,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明確把科教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擺在我國發展戰略的首位。普及科學知識,學習先進技術,成為大家追求的重要內容。於是,一些科學教育類節目初現端倪。然而,由於僅局限在播音、解說、旁白的簡單層次上,節目本身沒有新意,語言表達索然無味。

2.循循善誘

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江澤民在會上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實現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同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今後15年直至21世紀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如此一來,科學教育真正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科學教育類節目成為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渠道。

此時,當年高喊革命口號、隨大流的受眾群體已經不複存在了。科學教育類節目要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節目的收視情況看,《動物世界》等排名靠前。究其原因,不得不說到主持人的語言藝術。

趙忠祥在《動物世界》的解說中,不僅在語音形態上,而且在句子、語段的畫外音表達方式上動了些“手術”。他把靜態的書麵解說詞融於充滿動感的畫麵,他讓那些固化的書麵符號跨上感情的駿馬,在充滿濃鬱詩情的意境中馳騁,連綿不斷的語流如快樂的溪流潺潺流淌。他突破標點、突破常規的斷句方式,完全從語勢、語感、內韻(指內在情緒自然消漲所表現的韻味)節奏等表達的需要出發設計語氣、取舍停延。這種主持語態的親切自然,是與受眾心與心的交流,圍繞預定目標,循循善誘、層層深入,並注意及時歸納引導,使整個節目做到形散而神聚。

你想參與嗎?你愛思考嗎?你渴望體驗嗎?你要收獲快樂嗎?《第二起跑線》給你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一個放飛夢想的舞台!《第二起跑線》欄目開播於1994年4月,是全國第一個中學生欄目,多次被評為中央電視台優秀欄目及“金童獎”優秀少兒電視欄目。創辦之初,《第二起跑線》以中學生團隊競賽的形式,展示中學生的風采,培養他們公平競爭和自我表現的現代意識。一時間,《第二起跑線》成為中學生競賽的陣地,紅遍大江南北,成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電視節目。節目成功的背後,少不了主持人的努力。賀斌也曾感歎:“說句實在話,我一直都是在誠惶誠恐地做節目,壓力一直都很大,因為我畢竟不是中學生,我要走進他們的心,我要了解他們的生活,有很多實際的困難,可以說我們每做一期節目,都是向他們學習,是他們告訴我怎樣做中學生節目,因為每期節目的策劃、拍攝我們都要走進學校,和同學座談,是他們告訴我們說節目需要做成什麼樣子,他們想聽到什麼聲音,他們想看到什麼樣的內容。所以這麼多年我覺得不是我們想做什麼節目給他們看,而是他們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從學生那裏得到了很多靈感,他們是我們最好的老師。”節目裏,賀斌用親身感受、用最貼近中學生的語言,與他們交流互動,讓同學們在娛樂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