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教育服務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3)(1 / 3)

但觀眾水平有限,很多專業術語並不是受眾都能理解的,這種專家式的講解方式難免讓觀眾聽到最後有點犯糊塗:什麼叫“帕”?什麼是“冷空氣”?什麼又是“等高線”?主持人扮演的是代言人的角色,沒有“用自己聲音向觀眾說話”,機械地背稿,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這就難以形成很好的親和力。此時,百姓式的天氣預報語態應運而生了。以百姓的口氣、百姓的身份主持天氣預報節目,這種風格好處很多,起碼觀眾感覺很親近,沒什麼距離感,即便主持人的那兩句話沒什麼內涵,也沒什麼讓人拍手稱快的地方,但好賴隨了觀眾的口味,也煞是流行了一段時間。

再之後,也就是現在,隨著廣電事業的飛速發展和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觀眾對天氣預報的質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在絕大部分氣象節目主持人都改“播”天氣預報為“說”天氣預報,以輕鬆隨和的語調、大方得體的舉止,將天氣變化和關懷叮嚀娓娓道來。

2001年鳳凰衛視進行節目改版時,《鳳凰氣象站》取代原先的傳統的天氣預報,主持人陳玉佳在屏幕上“活蹦亂跳”,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來播報天氣,預報之前會神侃一番,出些謎語之類的,預報下雨的時候,會突然從身後變出一把傘撐起來,上麵則有人往下倒水,節目中還穿插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來點題。2003年,南京電視台《直播南京》的子欄目《氣象新感覺》開播,該欄目青春靚麗的氣象小姐在健身房、遊泳池等不同場所,以跳街舞、打高爾夫球等不同形式向觀眾播報天氣。

每天通過和氣象部門預報員們一起研究天氣狀況,搞清楚氣象條件、變化,再以平常的姿態、或通俗或幽默的語言將預報形象生動地說出來,這已經成為如今“天氣預報”語態的主流。如“這裏的6個小時下的雨就足夠養活沙漠地區一年的植被”、“過去的50年裏,在這個時節這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冷”。多用定性描述,少用定量的播報,“最近連綿的陰雨讓我們感覺現在好像是春天”。還嚐試使用一些來源於生活的個性化語言“別穿得太夏天了”……脈絡清晰、合乎普通思維方式的、幽默有親和力的語言愈發受到受眾的歡迎。

2.集新聞化、生活化、娛樂化語言於一體

生活服務類電視節目不像新聞性節目那樣能直接反映社會生活的熱點、難點,但是我們可以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中尋找服務性節目的資源,從服務的角度解讀新聞,切實解決受眾透過新聞需要麵對的問題。

比如,南京城市地鐵1號線是南京市2005年的重點工程,新聞節目著重報道地鐵的開工時間、工程進展、竣工通車等建設情況。專題節目除此之外還要介紹一下修建地鐵的社會背景、原因、地鐵工人的辛苦,以及建設地鐵的社會意義,而生活服務類節目在做報道時則主要側重在地鐵建成後,百姓生活都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地鐵運行線路、地鐵與公交的換乘,等等,具體服務於廣大電視觀眾,同時也使觀眾了解了南京市城市建設的新成就。

《安兒樂媽媽智慧王》是國內第一檔以0到3歲媽媽為主要收視群體的時尚育兒類欄目,這檔節目的出現填補了國內孕育類電視節目的空白。節目由湖南著名主持人熊曉雯擔當主持人,將欄目塑造成極富時代感、時尚感,又親切智慧的同齡人形象。在語言方麵,注重生活化,體現時尚媽媽的前沿風格,將孕期媽媽、嬰幼兒健康、美容美體、居家生活等多方麵的選題內容以娛樂化的形式展現,讓觀眾輕鬆接收到最新最權威的育兒理念。為了使節目更具知識性、權威性,欄目還邀請到一支特殊的專家團隊,這些專家都是來自於全國各地頂尖的育兒專家。以前高不可攀的專家學者,將走進平民百姓家裏,為媽媽們解決實際的育兒問題和在早教方麵進行掃盲。

再比如,如今主持《東方夜譚》的劉儀偉就是當年在《天天飲食》中操著一口半土半洋的普通話走紅的。當時他帶有幾分表演色彩的主持形象出現在以女性觀眾為主的廚房節目中時,對電視市場帶來的衝擊絕非是一勺醬油、一勺料酒所能體現出來的。他的出現也催生了更多帶有娛樂色彩的生活服務類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