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主持人的語言趨向(3)(1 / 2)

把握社會基調

節目主持人首先應明確,自己是國家與政府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的代言人,是一定媒體形象的體現,自己的言行不是純粹個體性的行為,因而不可能在節目的製作和主持過程中隨心所欲,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相反,節目主持人的全部工作都是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或間接表現,節目主持人的最終價值也是隨著節目的成功而實現的。因此,對於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把握是非常關鍵的。

主持人思辨的過程是將方方麵麵的知識進行抽象組合的過程,是探求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的因果關係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主持人所提供給觀眾的隻能是混沌一團的現象。作為一名合格的主持人,最起碼要通曉邏輯學中的判斷、推理以及矛盾、同一律、排中律等知識,並能嫻熟地運用,使其闡述的觀點在邏輯上無懈可擊。

有關經濟的話題一般較為枯燥乏味,但在《一丹話題》節目中卻另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無窮。且看《現代企業製度九問九答》中,敬一丹在節目開始時是怎樣說的: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你、我、他之間緊密聯係著,其中一個重要的聯結點就是企業。什麼叫企業?我們多數會脫口而出:企業就是工廠。然而,有專家告訴我,工廠式的企業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而公司式的企業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公司式的企業實行的是現代企業製度,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現代企業製度……

再看節目結束語,主持人一段有感而發的話:我想,隨著現代企業製度的實施,我們會越來越熟悉它。這幾天采訪以後,我有一個感覺,市場經濟帶給我們許多陌生的東西。新東西這麼多,使得我們不得不想,我們恐怕都要去掃盲了。如果不掃盲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思考,更沒有辦法和外部世界對話,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我這樣的感覺?在這裏,敬一丹的談話開門見山,邏輯性強,節奏緊湊、語言簡練、起承轉合、自然圓熟、思路十分清晰,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說清了什麼是企業這個專業性較強的問題。通過“我”的感觸,用形象的比喻“掃盲”,向生活在市場經濟時代的人們提出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思考新問題。這是整個社會的需要,更是人們努力的方向。主持人說話藝術高超,意味深長,取得了易於被觀眾接受的傳播效果。

節目所形成的輿論場,是眾意交會的場所,也是促成民意傾向的重要階段。“不要抱怨,每天改變一小步,365步後就會有大進步。十年磨煉,起碼學會一門手藝,人與生活是雙向選擇。”這是廣州電台逢周三、周四晚播出的熱線傾談節目《零點衝動》的主持人招卓寧接到一位遇到鬱悶事情,抱怨老天不公的聽眾打來的電話後說的話。話雖然不多,但字字真切,將這位聽眾朝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並且讓所有聽眾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諦,真正體現了“和諧社會”的主旋律。他說:盡管打電話來的朋友大多都是訴說他們的不幸與不開心,感情困擾和裂痕,但相信社會主流仍是愉快、奮進的。很多離別的故事讓人同情,所以我知道珍惜今天的平凡、寧靜。在麵對外來打工族抱怨“一事無成”時,他說,人本來是赤條條地來到這世界,簡單的日子,平淡的生活,應該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在麵對有頻繁外出尋歡的丈夫的太太時,他說,人有自身的劣根性和弱點、缺陷,與當初追求相差甚遠,但在堅持大原則的基礎上對他寬容、幫助,才是美好的品德。

在《楊瀾工作室》接受采訪的人物中,讓楊瀾最受感動的是一位普通人。他叫戴建國,上海知青。當年在北大荒插隊的時候,一位農民的女兒愛上了他。在被娘家強行嫁給鄰村農民的路上,她精神失常了。而當時的戴建國,麵對知青返城的大潮,毅然說:“我不回上海了,我娶她。”現在,年近五十的戴建國,用每月八百元的工資支撐著一個五口之家。他說他一生沒有什麼成就,為生活的重負天天奔忙。楊瀾被這位普通人深深地打動著,在《一個普通人的故事——訪戴建國》這期節目中,說了這麼一段話:作為一個男人,戴建國失去很多,他的命運甚至讓我們心酸。然而,一個發瘋的女人,在他的愛護下恢複了正常的生活;一個搖搖欲墜的大家庭,因為有了他而得以堅持下去。戴建國讓我們看到了人間的溫情和希望。——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在我看來,也是一個英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