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主持人品牌管理(1)(1 / 3)

3.1主持人選拔機製的理性解讀

我國主持人選拔方式央視最初的主持人選拔帶有較多的偶然性,許多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因為曆史機遇而進入央視的,如沈力、趙忠祥等老一輩主持人。他們雖然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他們通過努力和不斷學習彌補了這一缺憾,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的業務水平甚至長相成為一個時期選拔主持人的標準。

其後,央視主持人的來源逐漸多了起來。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專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直接分配到中央電視台的,這一部分人比較幸運,如海霞、康輝等;二是通過主持人大賽選拔的,如撒貝寧、沈冰等;三是從全國各地方台挖牆腳挖過來的,如劉建宏、白燕升等。

央視大規模地挑選主持人是通過大賽的方式進行的。1988年,中央電視台舉辦了第一屆主持人大賽,推出了一批如鞠萍、程前、高麗萍、任誌宏、晨光等受觀眾喜愛的專題節目主持人。這一時期,對主持人的選才、培養也大致從三個方麵進行:一是政治素質、敬業精神;二是職業特質,包括較強的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三是儀態素質,主持人外貌條件好。同時,按照央視國家級電視台的標準,播音員、主持人的普通話等級測試必須達到一級甲等。

隨後,各項選拔主持人的大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金話筒”獎、“挑戰主持人”、“金鷹”獎、“閃亮新主播”、“魅力新搭檔”等。“金話筒”獎是廣播電視係統的最高專家獎,參賽選手為全國各電視台的主持人;“金鷹”獎是一個由觀眾投票產生的獎項。這兩個獎對主持人的評價角度不同,一個來自官方,一個來自民間。“挑戰主持人”則是央視一個細水長流型的固定節目,選出來的主持人也沒有固定的用途,隻是為一些有宏偉誌向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次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另外也給需要引進主持人的媒介組織一個發現英才的平台。“閃亮新主播”是湖南衛視一檔娛樂性的節目,與官方的各種大賽比起來,其休閑娛樂的色彩更濃厚一些。而“魅力新搭檔”則是“開心詞典”在副考官李佳明離開之後策劃的一檔選拔男主持人的節目,帶有較濃厚的欄目自我推銷和商業化色彩。

就中央電視台而言,在著名的主持人中,就有一大部分是通過大賽的形式進入央視的。僅以“榮事達杯”大賽為例,央視就從參賽者中挑選了二三十位優秀者補充到主持人隊伍中。

主持人大賽簡介

1988年中央電視台舉辦了第一屆主持人大賽,推出了一批如鞠萍、程前、高麗萍、任誌宏、晨光等受觀眾喜愛的專題節目主持人。其後每兩年舉辦一次,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五屆,為媒介組織選拔了大量優秀的主持人。

“金話筒”獎簡介

“金話筒”獎是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於1993年創立的,為表彰優秀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而專設。“金話筒”獎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最高榮譽。1997年,該獎被納入廣播電視界最高級專家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獎”。“金話筒”獎的參評者為我國(暫不包括台、港、澳地區)各廣播電台、電視台在編或聘用的具有三年以上主持經曆的專職主持人。“金話筒”獎獲得者經由有關領導、專家和資深節目主持人組成的評委會,通過初評、複評、終評的嚴格評選程序後產生。

“金話筒”獎每兩年評選一次,迄今已舉辦了五屆。前四屆每屆評選出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各10名,授予“十佳廣播節目主持人”和“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稱號,另有100位節目主持人分別榮獲銀獎和銅獎,授予“廣播電視百優節目主持人”稱號。從第五屆評選起,改為每屆評選廣播、電視“金話筒”獎各10名,廣播、電視“金話筒”提名獎各10名,另設“百優廣播節目主持人”和“百優電視節目主持人”各100名。2000年,我國進入了廣播電視播音職稱係列的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達1萬7千餘人。此外,還有大量進入編輯、演員等專業職稱係列的節目主持人。曆屆“金話筒”獎得主就是從我國數以萬計的節目主持人中經過層層選拔而產生的。其中,中央電視台已獲得“金話筒”獎的節目主持人有:趙忠祥、沈力、宋世雄、陳鐸、鞠萍、倪萍、楊瀾、水均益、白岩鬆、崔永元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已獲得“金話筒”獎的節目主持人有:徐曼、張之、虹雲、雅坤、傅成勵等。他們代表了我國在各個時期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