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主持人品牌管理(5)(1 / 3)

芭芭拉·沃爾特斯現在是全美身價最高的女新聞主播之一,她曾經一度被認為是靠“女性特質”起家的美女主播。然而芭芭拉·沃爾特斯以自己的才能改變了人們對她的看法。芭芭拉·沃爾特斯在ABC主持《20/20》的同時,還擔綱主持《芭芭拉·沃爾特斯特別節目》。1993年她參與創辦並主持一檔以關注當日熱點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為特色的ABC午間高收視率節目《觀點》;她采訪過包括撒切爾夫人、薩達特、卡紮菲、卡斯特羅在內的無數政壇要人;曾於1972和1975年先後隨兩任美國總統訪華進行報道;1999年對莫尼卡·萊溫斯基的1小時專訪創下當年聯播網新聞節目的最高收視率。她獲得過許多職業新聞人夢寐以求的榮譽,比如海外記者俱樂部的最高獎“總統獎”,於1990年因其“成為最值得尊敬的電視記者之一而享譽世界”躋身美國國家電視藝術與科學學會名人堂。收看她主持的節目,人們很快就會被她犀利的提問和對事件的洞察力吸引住,於是終於相信,芭芭拉·沃爾特斯靠的是真材實料才取得了諸多的成就。

在我國,一些著名主持人剛剛出道之時,也曾有過類似芭芭拉這樣的困惑。早期我國在選拔主持人方麵,相貌要好成為一個關鍵的指標。在各項物資都極為匱乏的20世紀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電視才剛剛開始進入普通人的家庭,電視的主要功能是宣傳功能,對主持人的選才、培養大致從三個方麵進行:一是政治素質、敬業精神;二是職業特質,包括較強的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三是儀態素質,主持人要外貌條件好。在這三個主要指標中,並沒有在學識背景和知識涵養上對主持人作過多要求,除了前兩項相對較軟的指標外,“外貌條件好”就成了主持人需具備的唯一硬性指標。於是,人們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主持人的相貌上,甚至有些相貌佳的女孩子會被鼓勵去做主持人。上海戲劇學院電視藝術係係主任孫祖平認為:“美女主持的大量出現,是符合現階段中國國情的,特別是綜藝類、遊戲類節目中,但在新聞類節目中,情況會逐步得到改變。”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所長胡誌毅認為,中國電視屏幕上節目呈現的方式是“秀場”,既然是“秀”,那麼當然是美女帥哥當道了,但是美女的數量會保持一定的比例。

隨著我國媒介產業的迅速發展,電視頻道的日益增多,漂亮的女主持人也越來越多,她們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享受,觀眾可謂是大飽眼福。但在飽嚐視覺大餐之後,人們似乎又若有所失,開始期待更為深奧和持久的思想盛宴。於是,一批既有學識,又有姿色的女主持人應運而生。

提到美貌在主持人的打分中占幾成,吳小莉獨有見地,她說:“新聞是中性的,沒有陰,也沒有陽。不能因為是女性,所以給自己找借口。因此,做新聞,就不要說到美貌。”的確,吳小莉的成功並沒有借助多少外表優勢,盡管她也是一位相貌姣好的主持人。從總理的點名到十元錢紙幣的故事,吳小莉用自己的真才實學一步步丈量自己的主持人生涯。魅力女主持吳小莉和曾子墨的成長經曆

現任《時事直通車》、《小莉看世界》主播,香港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廣東省政協委員的吳小莉是一個擁有美麗容貌和善良心靈的人。中學時,吳小莉曾立下誌向,將來要成為一名為百姓仗義執言、伸張正義的記者或律師。果然,吳小莉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台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係。在大學裏,吳小莉就表現出超人的天分,無論學習成績、劇本寫作、話劇演出,都表現得很出色。大三時就成了輔仁大學《傳播者》雜誌的主編,集采訪、組稿、編輯、版式設計和發行於一身,這不僅讓吳小莉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還全麵地鍛煉了她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1988年,大學畢業後的吳小莉進入台灣華視。她最初的職責是一天到晚守在電話旁等新聞線索,4年之後,憑著執著的衝勁和熱情,吳小莉終於從一名青澀的記者成長為華視強檔新聞的主播。1988年至1993年,吳小莉的工作一帆風順,工資待遇、人際關係都很好。她已經完全掌握了製作電視新聞的技巧,但卻感覺生活日益乏味。1993年,當時的香港衛視中文台向吳小莉發出了邀請。去沒有去過的地方、見沒有見過的人、嚐試沒有做過的事,出於本能也為了實現更大的夢想,吳小莉告別台灣,遠赴香港,成為台灣電視媒體從業人員跳槽島外的第一人。這次明智的選擇,是她職業生涯規劃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恰恰是這樣的決斷,為她日後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初到香港時,她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粵語,連日常溝通都有困難,一切的不適應讓她無所適從。她一遍遍地跟自己說:“靜下來,靜下來,打起精神來!”最後,吳小莉憑借親人給予的鼓勵,全身心投入工作,從記者到主播、主持人、執行製片人、財經節目經理、資訊台副台長等職位,一路順風順水,成為海峽兩岸知名度頗高的金牌主持人。高雅、漂亮、勤奮、努力造就了一個知性美的吳小莉,在她那招牌式的笑容背後,我們看到了才華與美貌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