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新聞聯播》換臉風波
提案引發的換臉風波從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正式開播至今,這檔全國性的新聞欄目已經陪伴著我們度過了30個春秋,1982年9月1日,黨中央規定重要新聞要首先在《新聞聯播》中播出。從此,《新聞聯播》在我國的政治地位不可動搖。1976年7月1日,根據全國省級電視台共同協商的意見,北京電視台第一次試播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向全國10多個省、直轄市電視台傳送信號,該節目成為《新聞聯播》的雛形。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正式創辦,並成長為中央電視台最具權威性,影響力最大的新聞節目,凝聚了電視人多年的辛勞和汗水。1978年1月1日起,《新聞聯播》正式打出欄目名稱字幕,開始定名播出。中斷了多年的播音員出圖像向觀眾預告節目的形式,也於同日恢複。由於當時錄像設備尚未引進,因此《新聞聯播》創辦初期以直播形式播出,播出時間為19點至19點20分。
1982年9月1日起,黨中央明確規定,將重大新聞的發布時間從20點提至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19點,重要新聞首先在《新聞聯播》中發布。這標誌著中央電視台第一次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聞發布機構。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聯播》始終堅持“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的欄目宗旨,牢牢把握輿論導向,繼續雄居全國同行業欄目收視率第一。(來源:新華網)《新聞聯播》的老三對王寧、邢質斌,羅京、李瑞英,李修平、張宏民都已經主播了幾十年,首席女主播邢質斌主持該節目至今都已有二三十年了,至今其地位不可動搖。從1989年開始任《新聞聯播》主播十幾年,形象端莊恬靜的李修平更是被稱為“國臉”。另一位男主播羅京1983年開始播《新聞聯播》,在24年的播音生涯中,以端莊肅穆、不苟言笑的形象,以充滿責任感的敬業精神,被廣大觀眾所熟知和喜愛。
而正是這些家喻戶曉的國臉們,在去年的“兩會”上,卻遭到了政協委員的質疑。全國政協委員《關於優化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播音員結構的提案》受到了眾多媒體的關注。那些幾十年如一日,曾經伴隨著我們成長的麵孔應不應變換?這個問題在觀眾群中引發了一場論戰。
政協委員葉宏明的提案部分內容如下:央視《新聞聯播》作為國內最權威、收視率最高的名牌欄目,是人民群眾了解國家大事的重要渠道,也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具有國家新聞發言人的性質,代表著國家的整體形象。但播音員結構老化已是不爭的事實,體現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風格日益陳舊、沉悶,讓觀眾感到麵容疲憊、表情單一、眼神呆滯、缺乏朝氣和活力。為迅速改變這一現象,建議央視引進競爭機製,吸收新鮮血液。葉宏明表示,他提這個提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主持人不應該在中央電視台內部輪來輪去,應該讓地方電視台的主持人也參與,競爭上崗,挑選最優秀的來代表我們國家的形象。”
葉宏明直言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播音員結構老化。他認為,要迅速改變這一現象,央視應該引進競爭機製,吸收新鮮血液,使《新聞聯播》節目在傳統穩重大方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於是,在葉委員提出提案後,《新聞聯播》的首席播音員邢質斌和有24年播音生涯的羅京近期一直被“下課”之聲包圍。
葉宏明表示,與其內容日新月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聞聯播》節目的表現形式長期以來比較單一,缺少變化,尤其是幾位播音員更是常年不變的老麵孔。他建議建立一個《新聞聯播》新播音員試播製度,每天2位播音員中應有一位新麵孔。通過內部考核和外部監測係統予以評分,並在央視公開評審結果,優秀的留用,不合格的淘汰,為新人脫穎而出構築平台。
葉宏明委員的提案一出,立即受到了媒體和大眾的關注,各方爭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