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新聞聯播》換臉風波(2)(1 / 3)

或許那些“麵容疲憊、表情單一、眼神呆滯、缺乏朝氣和活力”的外貌的確不能夠滿足觀眾的視覺享受,但如果僅僅是因為這一原因,就怎麼也說不過去了。國外知名主持人在一線工作到六七十歲的大有人在,他們白發蒼蒼、皺紋爬滿了臉,甚至有的口齒不清,但也沒見有美國觀眾或者議員提出要更換主持人。反省一下自身,歸根到底是我們常年不變的節目定位、節目宗旨和風格給觀眾帶來了審美疲勞,這才是問題的核心。觀眾的生活態度改變了,他們在不停地企求變化,而幾十年不變的《新聞聯播》再也無法適應他們的口味。

從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正式開播之日起,它就在中國的媒介環境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節目能夠超越它的分量。在上個世紀80年代,經過一係列的探索和改革,《新聞聯播》的風格和傳播樣式逐漸確定下來,其宗旨定位為“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傳播天下大事”。來源:央視國際網站。“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明確說明了其獨特的政治功能——宣傳。因此,一直以來,《新聞聯播》被視為“喉舌”,是中國共產黨宣傳思想、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最權威、最有力的媒介陣地。“對內代表黨和政府,對外代表中華民族”使《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具有與其他播音員、主持人不同的身份象征和政治地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他們已經成為了“國家名片”,甚至其著裝的任何異常都讓國外分析家們高度敏感。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新聞聯播》播音員張宏民因為播音時沒穿西服,而改穿了中山裝引起了軒然大波,國內觀眾百思不得其解,國外各路使節紛紛派人打聽其中緣由。在他們看來,《新聞聯播》是中國最權威的新聞節目,其政治地位不言自明,主持人衣著的改變象征著政治氣候的變化。而事實上,由於當天值班的播音員因故請假,張宏民被臨時拉來“救火”。當時,張宏民沒穿正裝,因為這些主持人的服裝都是需要自己準備的,可時間緊迫,他隻好把同事的一件中山裝借來急用,沒想到竟引起海內外的一番猜測。《中國新聞周刊》第23期曾刊登記者專稿說,雖然隻是一檔新聞節目,但《新聞聯播》是國人了解國內外大事的一個渠道,更是中國政治、經濟動態的風向標,而外國人則像解讀密碼一樣分析《新聞聯播》的每一句話,以便從中獲取中國變化的最新信息。

從《新聞聯播》用語方麵來看,最早時《新聞聯播》的片頭語是“觀眾同誌大家好”,相信有觀眾還記憶猶新,後來為以示親切,改成了“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但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位領導同誌打電話給中央電視台,建議仍然使用“觀眾同誌”的稱呼。於是“朋友”又改回了“同誌”。可就因為這一看似小小的改動,卻再次引發了國人的議論。不少觀眾覺得,“朋友”的稱呼能夠涵蓋更廣、更親切。後來,經反複考慮,片頭語又改成“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從這一個詞的斟酌與調整,可以看出《新聞聯播》的敏感性,強烈的政治形象和高高在上的權威感讓人無法親近,這或許也正是年青一代不喜歡收看它的主要原因。

除了嚴肅、莊重外,過於重視宣傳的作用而忽視新聞本身的傳播本質也是觀眾不滿的深層原因。《新聞聯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掌握在執政黨手中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從《新聞聯播》本身出發,適當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有必要的,可以讓老百姓明白政府的所作所為,但一味地進行宣傳,一味地進行說教,最終隻會使觀眾產生厭倦心理。有人在網上列出了《新聞聯播》的四大罪狀:第一,古板、單調,遠離觀眾;第二,高調說教、無視觀眾胃口;第三,自閉封鎖、畸形發展;第四,收視率的假象蒙蔽了許多人。資料來源:搜狐網。過多的從政府利益出發的宣傳,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受眾的需要和新聞價值,使觀眾感覺如同一個小學生在聽教導員的說教,新聞傳播者的角色也被說教者角色所取代。而《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則是這個說教者最直接的化身,表情嚴肅,語言平板,態度冷漠,這與一個親切智慧、富有活力的新聞傳播者形象大相徑庭。因此,從表麵上看觀眾是對主持人不滿,實質上是對這一節目的核心價值不滿,對這一傳播製度不滿。更有網友直言,若不是全國人民顧及央視的政治地位,《新聞聯播》早沒人看了。網友呼籲,換主持人隻是權宜之計,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改變傳播機製,從根源上下手,轉變節目風格,重新給節目定位,賦予播音員更多的話語控製權,像鳳凰衛視、東方衛視等地方台的新聞節目那樣,完成從播音員到主持人的轉變,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新聞製作、節目運行的過程中來,給主持人更多發揮其創造力的空間。這樣才可以加深他們對新聞的理解,也可以讓新聞節目帶上某種主持人的個性色彩,使其更貼近觀眾,更具有親和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