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主持人從事商業活動的問題,還要從社會多維度來進行分析和解決。比如,增加主持人的工資,讓主持人不再為了生計而頂風違紀;抑或向觀眾灌輸主持人不應從事商業活動的思想,從受眾的角度來製約主持人。更為有力的是通過強硬的行政手段禁止主持人從事商業活動,規則出台就要說到做到,而不僅僅把規則當做擺設,使其喪失約束的功能。
當然,規章製度隻能約束組織內部的員工,遇到組織外的員工,超出適用範圍的,應該通過市場的手段來加以製約。一個主持人最本質的工作是主持,對節目內容負責、對觀眾負責。如果一個主持人能夠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在仍有餘力的情況下,從事一些對自己所在電視台有利的商業活動也未嚐不可,畢竟我國主持人從事商業活動由來已久,突然讓這一現象消失也不太可能。但從事商業活動的前提是,必須努力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如果本職工作沒有做好而到處走穴,最後做出一檔毫無內容的節目,必定會被觀眾所拋棄,被市場所拋棄,央視就采取了以收視率說話的末位淘汰製。所以,在現行情況下,堵不如疏,對於主持人從事商業活動可以參照鳳凰衛視的做法,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向主持人發出邀請的商家嚴格把關、審查,最後決定主持人參加哪些,拒絕哪些。
6.2主持人氣質類型與差異化管理
氣質類型與差異化管理我國媒介組織內部人員安排多采用補缺式就位原則,這一做法並不科學。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在不同的工作領域具備明顯的優勢與弱勢。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可以摒棄舊有的人員配置模式,按照各主持人所具備的不同氣質類型,科學、合理地安排其工作崗位,形成主持人隊伍的差異化格局,在同一競爭市場中創造出非對稱性的競爭優勢,做到人盡其才,事半功倍。
“差異化管理,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充分發揮和運用其產品或服務獨特的某一部分直至全部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的優勢,作為指導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方向。”“差異化”首先是一種戰略,是邁克爾·波特提到的“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采取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聚化戰略”三種戰略之一。它“解決的不是企業麵臨的一般性問題,而是在與競爭者共市場、同環境的情況下,解決深層次的結構化問題;力圖通過創造出顯著的戰略差異性,改變企業之間的遊戲規則,並依托獨出心裁的管理模式,創造出持續的非對稱性競爭優勢”。
目前,我國媒介組織沒有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模式,人員安排多采用補缺就位式原則,即哪兒缺人往哪兒補。在每家電視台內部,不同欄目組主持人之間的調動是很平常的事。這種人員安排存在很多弊端,無法做到人盡其才,也無法優化組織結構,提高工作效率。另一種主持人崗位安排方式是根據專業背景對口原則安排。如有財經知識背景的專門做財經新聞,像沈冰,她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的就是財經專業,擔任《經濟半小時》主持人正好可以學以致用;學法律的專門做社會法製新聞,像北大法學院畢業的撒貝寧就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得很好。這種人員配置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由於這些人對於本專業、本領域內的東西了解得比較透徹,上手很快,駕馭能力也很強。相比較補缺式而言,這種“人—職”匹配的人員配置方式有所優化,但仍然無法滿足主持人隊伍建設的需求。
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氣質類型對某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優勢”與“弱勢”。所以,即使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很豐富,但氣質類型不適合這個職業,那麼,再豐富、再紮實的專業知識也無法使他做到最好。比如,央視同是王牌主持人的王誌和李詠,他們在業務水平上無可挑剔,但如果讓王誌去主持《非常6+1》,讓李詠去主持《麵對麵》,一定是種不倫不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