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長成期(中期前段)——職業生涯的二次選擇與攀登,從業4至6年
這一時期,主持人在電視台的工作已基本穩定,從業務和人際關係上也已適應了組織狀態,領導也敢授予主持人重要的任務,主持人剛入台時的焦慮與不安也漸漸消失。在這一時期,如果主持人對自己有準確認識,並給自己進行有效定位,那麼接下來的職業生涯就會比較順利。按照時間的發展,主持人應該在幾年的從業經曆中樹立了自己的主持風格,有了固定的追隨者,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學術成果發表,在業內取得諸如“金話筒”之類的權威獎項。如果上述這些主持人沒有達到,那麼在某種意義上講,就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主持人,對於自己職業的規劃也應該重新考慮。像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董卿、朱軍等人,大多都在自己從業的4~6年內獲得了主持人領域最權威的“金話筒”獎,而白岩鬆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自己睿智、鋒利的新聞評論風格。
4.拓展期(中期後段)——職業生涯的延展與超越,從業6至15年
這一時期的主持人,一般都有了比較穩定的事業基礎,並開始著手將事業向更深層次拓展。有些主持人還在學術領域取得成就,如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專著和個人專輯等。1996年,趙忠祥的《歲月隨想》拉開了主持人出書熱的帷幕,此後楊瀾、宋世雄、程前等人紛紛推出了自己的隨筆、自傳,倪萍的《日子》更形成了全國熱銷之勢。在2000年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鬆的《痛並快樂著》以20萬冊訂數排在文藝類圖書訂貨排行榜的第一名,敬一丹的《一丹隨筆》也以3萬冊步上排行榜。2001年崔永元的《不過如此》以發行量104萬冊收山,將主持人出書熱推向另一個波峰,2002年7月,文清又送給人們《讓心靈打個盹》。而近期,趙忠祥的第三本隨筆《歲月繽紛》又閃亮登場。
除了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專著外,這一時期主持人應該取得的成就還包括橫向或縱向拓展自己的學識,包括攻讀第二學位和在本專業領域繼續深造。如北京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元元,1994年任《北京您早》記者,1995創辦新聞評論節目《點點工作室》,任主持人、製片人;1998年創辦《元元說話》,任主持人、製片人;1999年創辦大型新聞述評節目《第7日》,任主持人、製片人,同時擔任新聞早間節目部負責人。《第7日》產生於1999年北京電視台風起雲湧的電視改革中,它對民生的關注,所提倡的新聞理念,以及在電視新聞表現手段上所做的探索,都對中國電視新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獲得以上成就之後,2004年,元元卻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攻讀電視學博士研究生。當元元決定放下工作去讀書時,也有人勸過她說,作為主持人,如果不常露臉很容易被觀眾忘記。可元元卻說:“我當初做這樣決定也是出於一種自信,我相信觀眾朋友對我的感情,我也相信離開一段時間不會讓他們忘記我。我覺得作為一個主持人來說,關鍵問題要能‘停下’,他每天工作是忙碌的、每天的生活難免出現浮躁,沒有時間去加油、充電,‘停下’,不一定要拿一個什麼碩士或者博士學位,拿學位是次要的,主要是他可以停下來進行思考,補充精神食糧,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