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主持人開博客
8.1博客及期發展
2003年初,擔任深圳市市長的於幼軍和《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作者見麵,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2007年6月,重慶市委書記汪洋又就“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問題與網友杜術林見麵,聽取市民意見,再次引起了人們對網絡媒體的重視。2007年8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前主任,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在新浪開設博客,這是已知的最高級別(正部級)官員開設的博客。而官員開博客也早已不是新聞,在這之前,宿遷已有81名副處級以上幹部開設了個人博客,廣泛收集群眾意見,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2002年7月,方興東、王俊秀正式命名“Blog”的中文名為“博客”,2002年8月二人開通了“博客中國”網站,將博客概念引入中國,開始了“博客”在中國的啟蒙和成長。“博客”現象在我國網絡的虛擬世界裏初現端倪,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博客”,博客已日益成為一個主流媒體。今年1月10日,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2007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的博客作者規模已達2080萬,其中活躍博客作者已有315萬,博客訪問量已達1.01億次。開設博客的人群中,有庶民,也有精英。據統計,新浪博客點擊率排前15位的都是些演員、作家、歌手和主持人的博客。主持人李靜和戴軍的博客在統計中分別列居第9和第12。中央電視台主持人隊伍中,有97名主持人已經在央視國際網站開通了自己的博客。
博客及其發展
什麼是博客?概括起來,博客(台灣地區稱為“部落格”)有兩種解釋,一種作名詞,一種作動詞。(1)博客(名詞):一是Blogger,指寫作或是擁有博客(Blog或是Weblog)的人,“博客”是繼“黑客”與“閃客”之後的網絡“第三客”;二是Blog或Weblog,指網絡日誌,是一種個人傳播自己的思想,帶有知識集合鏈接的出版方式。(2)博客(動詞):是指在博客(Blog或Weblog)的虛擬空間中發布文章等各種形式的過程。關於最早的博客,現在似乎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有人說是源於1994年賈斯丁·霍爾(Justin·Hall)聲名狼藉的“網上日記”;也有人認為瀏覽器的發明人馬克·安德裏森(Marc·Andrees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s”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還有人說,Userland公司的CEO戴維·溫納( Dave Wriner)在1997年就開始運作的“Scripting News”已經真正具備了博客的基本重要屬性;但更多人認為博客最正宗的源頭應該是Pyra(也就是現在Blogger.com的前身),這家軟件公司的創始人以自己開發的“群件”軟件、以博客的方式保持彼此的溝通。如此追述博客的源頭無疑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博客的大眾化使得我們很難為它確定一個正宗的祖先,但大致可以確定的是,博客的發展經曆了這樣三個曆史時期。
1.博客的啟蒙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世紀90年代末
這一階段,主要是一些IT技術人員和網站設計者,還包括一些新聞愛好者的自發行為,並沒有成為一種值得關注的普遍現象,絕大部分群體還沒有加入這個新興的領域中來。不過在這一階段,也發生了一些讓人們注目的事件。如1998年首個個人博客網站“德拉吉報道”率先捅出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性醜聞案。“德拉吉報道”是法新社記者馬特·德拉吉的個人網站,當克林頓的性醜聞發生以後,眾多報社因懷疑事情的真實性而不敢報道,有一家報社甚至在報紙付諸印刷之前拿下了這條新聞。因此,這條醜聞首次披露的地方並不是傳統的紙質媒體,而是個人的博客。此後,一些世界重要的媒體像《紐約時報》等的新聞工作者開始利用博客這一平台發布新聞,並在線與受眾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