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精英”與“草根”的融合(2)(1 / 3)

主持人博客的意義

高高在上的主持人在觀眾眼中保留著一定的神秘感,能獲得與他們交流的機會十分難得,博客提供了這樣的平台,它消解了主持人的精英身份與普通民眾的距離,把向來嚴肅的精英分子變成了大眾生活中可以觸及的普通一員,使大眾了解了他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麵。光鮮亮麗的主持人總是被觀眾賦予一種“升格化”的想象,他們總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他們總是被一種被人羨慕和崇拜的優越場包圍著,與此同時,他們也與觀眾產生了一種無形的隔膜。但自從主持人博客出現以後,這種無形當中形成的神聖感被逐漸消解了,博客提供給普通民眾一種“降格化”的眼光,使精英與普通民眾之間更親密了。

對於主持人來講,博客的開通也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一個電視熒屏之外的真實的主持人形象,他們和普通的老百姓一樣,也要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不為人知的煩惱,也要處理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主持人也是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眾對他們的角色期待,因此也使得受眾對於主持人偶爾犯的錯誤更為寬容。

從受眾的角度來講,主持人博客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窺私”的欲望,“八卦”這一副產品信息超越了具有學術價值的信息而大受歡迎,“草根”文化的崛起使得博客的娛樂性似乎大於思想性,人們在這些在電視上頻頻露臉的名人的博客中,搜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尤其期望看到主持人個人的私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以使自己的窺私心理獲得最大的滿足。

當然,從更為積極和現實的角度來考慮,主持人博客增加了觀眾與主持人之間的直接互動,很多觀眾網友通過在主持人博客中留言的方式向主持人提供一些建議或是新聞材料線索,很多網友就在撒貝寧的博客中向他求助法律方麵的問題,也有人向他提供了一些當地黑惡勢力與官員勾結殘害百姓的線索。柴靜就依靠博客收集了大量的新聞材料。2007年6月22日,CCTV《新聞調查》節目主持人柴靜在她的博客上寫下《你是公民,也是記者》的帖文,稱《新聞調查》正在製作關於各地豪華超標政府樓與公共設施的節目,向網友征集圖片與線索。博文發出後,兩周後的跟帖就達到了3000條以上,觀眾網友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資料,包括照片和一些相關的數據,其地方涉及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蘇、四川、廣東等地的豪華辦公樓,短短幾天時間就取得了連專業調查小組工作數月也無法統計到的資料。2007年3月8日兩會召開前期,王小丫在自己的博客中征集網友給總理的心裏話,消息發出後6天時間,閱讀量就達到75萬人次,留言7千多條,郵件4000多封。

話語權的回歸

雖然主持人每天出現在電視屏幕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這些聲音並不是他們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來自於媒介組織,來源於編導,來源於製片人,盡管現在的主持人可以以“我”為主語,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比過去以“我們”為主語的時代更為注重主持人本身的話語權,但這種話語權仍舊被鉗製在媒介環境與社會環境之中,而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畢竟作為公眾人物,尤其是新聞類節目的主持人,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艱巨使命,因此,每說出一個字、一句話都要仔細斟酌,要對自己的話語負責。而主持人博客的興起實則是為主持人提供了另一個話語平台,提供給他們“一種在主體失落的語境中尋回自我的空間”,提供給他們真正說自己想說的話的機會。

主持人作為在公眾場合說話最多的人,卻得不到充分的話語權,總是在說別人想說的話,著實成了一個“傳聲筒”,盡管現在一些電視節目正在向主持人中心製發展,主持人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但這仍不能保證主持人可以充分說完自己心中的所想。然而,回歸本源,主持人作為普通人中的一員,擁有說“自己的話”的最基本的權利。新聞主持人徐俐在自己博客的公告板上這樣說道:“在中央電視台四套,我是念新聞的。不管我高興與否,念新聞是我目前的謀生方式。一直認為,除了念新聞,自己應該再說點別的,否則,思來想去,這人生便有點單薄和沒意思。說自己能說的,說自己想說的,在這兒,我就盡量好好說吧。”博客的出現,是話語權的回歸,也是話語權的平均分配,和以前話語權掌握在政府和權威組織手中不同,這一次的話語權回歸是一次顛覆性的回歸,對於主持人來講,也是一次話語空間的擴大,是話語權力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