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消費者的審美感受(四)(1 / 3)

從我國市場消費心理的抽樣調查結果中,可以明顯地費到消費審美觀念收入提高而改變的鵃向我國消費衆以往的消費心理是,首先考慮價格(購買力),然後考慮是否合適實用性),最後考慮花色、式樣(美觀因素目前的消費心理的發展趨勢正好與過去相反,即首先考慮抵色、式樣(美觀因素),然後考慮是否合適(實用性),最後考慮價格(購買力)自可見,現代的消費者,在他們購買力提高後,就不再斤斤計較價格的高低,而在衝質生活中更加注重對美的追求。

日用工業品銷售結構的變化也充分證實這一點以往被視為奢侈品的耳環、成指、手鐲、項鏈等裝飾品,香水、祖,脂、口紅、眉墨等高級化妝品,短短幾年內,銷售量呈直線上升。首飾和化妝品在商店裏陳列豐滿,品類繁多,成為市場繁榮昌盛的見證,它反映了一個時代和社會所能達的消費水平,也反映了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幾年之中,黑白電視機、沙發、洗衣機,電風扇等在城鎮家庭普及,絕之而來的是,彩電、冰箱、地毯、鋼琴、電子琴、高檔燈具、組合家具等高檔商品,也大蹌步地進入居民家庭,顯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離了,居住環境改善了,也就有了對美、對藝術的追求。消費者對商品的審美需求,不能超越自己購買能力的限製,他們對商品的要求總是和自身實際所有的經濟能力基本相當的,所謂“消費超前”或消費滯後,都是不正常的,“高消費”和“低消費”都不符合我國的國情,隻有保持適度的消費,才符合時代水準。

第三、社會文化影響著消費者的審美變化。社會文化是一種曆史的、社會的現象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應的社會文化,它也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

政治態度、社會時尚,風俗習慣、行為規範、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會產品等等,都厲社會文化範疇,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消費者審美觀念的變化。比如,對顏色的崇尚,就隨統治者的變換而變化。我國商朝崇尚白色,周期崇尚赤色,秦朝又以白為上,到了漢朝又以赤色否定了白色。這—方麵反映了“君權神授”的愚民政策,標誌著統治者對前政權的否定,另一方麵也說明統治者的政治態度對社會文化所起的作用。

這種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的思想傾向,潛移默化地滲入了人們的消費審美觀念之中。人們常會依據各自的政治態度來引申審美上的好惡。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年代,政治因素對消費者審美觀念的影響尤為突出。3。年代在中國一度流行的日本商品,在強大的抗日潮流麵前受到堅決抵製甚至焚毀。在當時人民的心目中,以使用國貨、抵製日貨為愛鐲行為。這種對商品前後截然對立的審美態度,完全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又如,辛亥革命後,社會改革風氣甚濃,當時寬袖長袍被視為封建的東西,短裝便衣逐漸興起。但人們還不習慣穿西方傳來的西裝,在這種特定的曆史環境下,孫中山先生組織縫紉工人改進了一種服裝,這就是;後來流行的“中山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我國曾一度流行草綠色這是出於對人民軍隊的愛戴。軍裝成為人們崇尚的美的化身。然而,“文革”時期,把這種審美推向了極端,“軍幹髒”成了“革命”的標誌。隨著“文革”的徹底否定,那種以“紅色的海洋”、“綠色的服裝”為特征的審美趨向,終於被豐富多彩的新的審美要求所取而在這種新的審美要求下產生的各種流行時式,又是與-當今“改革”、“開放”的新的社會文化相適應。

(二)民族(地區差異)

審美的民族差異,指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觀念,某些事物隻對於某一個或某幾個民族才存在美的感受。審美的民族差異與社會風俗有關。不同的種族、民族、地域、曆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社會製度甚至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都可以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引起不同的審美趣味。例如,我同雲南省的獨龍族、海南島的黎族、台灣省的高山族流行著女子紋麵的習俗,女子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在臉上;非洲馬可洛洛族婦女要在自己上嘴唇上穿上一個金厲或竹製的大環;緬甸巴當族婦女從五歲起就開始在脖子上套銅環,以後隨歲月增加,到成年時竟套上幾十個銅環。這些我們認為並不美的行為,他們卻認為是美的,這種本民族特有的美都是由於其社會生活的獨特性而形成的。當然有些怪僻的習俗與這些民族生產力比較落後有關,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曆史的發展,有些不利於發揮人的本質力量的審美偏見會逐漸淘汰的。

大多數的民族的美,並非這種審美偏見,而是從一代又一代的勞動實踐中產生和豐富起來的民族風格。它延綿不斷地繼承和發展,形成審美觀念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一切藝術離不開民族的屬性,它既不是原始文化的翻版,也不是對外來形式的模仿,而是具有民族特點的時代產兒。消費審美的民族差異是由於曆史的、社會的、生產的和心理的等斧種因聲的不同而混合形成的。

各個民族對商品具有各自的審美要求,這種傳統文化形成的審美觀念,是很難從人們心理上抹掉的,表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就連商品裝潢的圖案、顏色甚至包裝數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對其愛惡都不盡相同。

(三)階級差異

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由於階級對立的現實生活的影響,“人的本質力量"打上了明顯的階級烙印,人類的審美活動也存在明顯的階級差異。在階級社會中,人們都從厲於一定的階級,由於社會地位和生活境遇的不同,人們麵對同一事物心情可能千差萬別,對於美的感受也就存在差異.正如醫迅先生所指出的:窮人決無開交易所折本,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京撿煤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饑區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因而,“某一種人,一定隻有某一種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階級之外。”德如,珍珠是一種自然物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然而人們對珍珠審美價值的認識卻存在階級差異。珠寶商隻看重珠寶的商業價值,生產珠寶的手工藝匠人則多看重珠寶矣的精髄。從商品美的曆史演變過程,可看出這種階級的印記,石器和影響都是無階級的原始社會的產物,當時人們結成集體,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所生產的器物也是共同使用,因而在器物上不可能看到階級意識,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人類社會第一次分裂為奴隸主和奴隸的階級社會。奴隸們創造了“靑鍋文化”,但青銅器卻為奴隸主所占有,奴隸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所製造的青銅器必須服從奴隸主的物質和精神方麵的需要。

但是統治階級的戒律,壓抑不住勞動人民的愛美之心。從大批出土的民間工藝品可以看出,勞動人民追求的是泡放、樸素的美,如北宋的民間陶瓷、明代的青花瓷盤、泥製玩具等,即使在舊社會慘遭剝削、壓迫的廣大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向往也始終是強烈的。《白毛女》劇中,貧農暢白勞盡管貧困交加,無錢買花飾,卻仍要給喜兒買來二尺江頭繩紮在發辮上,當時喜兒的那種甚悅之情是多麼感人,他們的審美情趣是多麼純樸可見,勞動人民的審美標準完全不同於剝削階級的審美標準

在消滅了剝削製度的今天,人們可以情之所好,選擇喜愛的商品,美化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又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新的曆史條件下,西方資產階級的審美觀念,仍有腐蝕人們的肌體的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資本家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在時裝和其他裝飾性商品方麵,經常翻新花樣,有些固然有新意,有些則稀奇古怪,荒誕不經。例如,幾尺寬的大喇叭褲、坦胸餺腿的性感時裝、五花八門的廣告衫、不堪入目的“痰盂帽”、鬼怪式的燈具等等,不知美在何處?消費審美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始終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幸福觀密切相聯,所以消費審美的最大差異,體現為兩股完全相反的潮流,一種是健康、積極、向上的潮流,一種是頹廢、消極的潮流其實,商品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在於“相稱”、“和諧”,端莊、文靜、大方,就能使人產生美感。反之,片麵追求奇異,以怪為美,就會俗不可耐,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