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腹部(1 / 3)

腹部外科疾病極為複雜,腹腔內為消化器,它們解剖關係錯綜多變,既可有位置變異,還可以存在畸形,其上方與通過膈的胸腔內呼吸器和循環相關聯,下方直達盆腔內的泌尿生殖器,且由此可通腹膜後間隙。腹膜後間隙內有主要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組織,分布於泌尿生殖器的神經與腹腔神經末梢的分支在此相互交叉。作者從解剖學觀點入手通過臨床所見以腹痛症狀為中心,包括腹部、骨科、泌尿科範圍綜合為腹膜外間隙感染。通過腹膜後間隙、膈下腹膜外區、盆腔底部、此外為腹壁深處範圍內間隙均可與腹腔內髒器病變出現聯係。腹腔病變不僅可使突破的腹內髒器組織病機進至辭離腹腔內向上可通透橫胸腔,向下可突入膀胱以及子宮直腸窩;根據不同部位層次擴散,與進行性侵襲穿透,更可沿橫筋膜平麵延伸,並圍繞至前方腹壁、膈下、腰部、髂窩、股部或至背及腰部皮下。在胰腺病變時,有可進入對側腹膜後間隙的可能。

腹部外科病也可概括為畸形、腫瘤、炎症及外傷等4類,因本書範圍與篇幅所限,除將門診及急診中所能做出診療上及時處理外,大部分腹內重要病種以其症狀與體征中表現疼痛與腫物為主的,統一分述了各病在診療上的要領,以供臨床實際工作者的參考與應用。

開始視診腹部外形情況時最好使病人臥倒於能顯露腹部麵在輻射光線中並與醫師目光之間。腹部上方包括季肋肋弓,下方包括腹股溝,必要時還需顯露外陰部。注意病人胖瘦,腹部平坦或膨脹,有無特殊隆起或呈舟狀腹狀。如腹部出現腸型或存在腫物,從側麵觀察更易發現。低位結腸梗阻中,可見自右至左的橫結腸腸型蠕動波形。在胃幽門梗阻時,可見自左至右的胃蠕動波形,但此時病人如正發生嘔吐症狀,則上腹部波形可見為自右至左的行方向產腹內賣賍器腫物在作腹部觸診時移動性有限(但遊走腎除外),肝髒可隨呼吸上下活動,並隨呼氣時回升不受控製。腸管腫物活動性大,但與呼吸無關。要注意腹壁上有無手術後瘢痕,也很重要。多產婦女腹壁鬆弛,有可在腹壁見到腸型。腹膜炎患者腹壁可見旗肌緊張外形與腹式呼吸受限。闌尾炎穿孔後可見其腹壁右側脊線短縮。

在查體中欲對腹腔外部壁層與腹腔內疾病作鑒別時應用簡單易行而不予重視的手法檢查,腰風濕痛等疼痛性疾病時可作為腹部前後壁內組織與腹腔內髒器疾病(疼痛與腫物)之間的相互鑒別十分有利。

腹肌強直試驗的具體做法是使病人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呈直伸姿勢,兩下肢同時主動漸漸自床麵舉起,或者主動漸漸抬舉頭、頸、肩部(均不可用手支持),在此動作中可使上、下、腹壁肌肉分別緊張強化(以腹直肌為主)也包括肋部及腰部肌肉,此時對原訴有腹部疼痛病人,更見自發加重疼痛,並見觸痛加重,觸痛點明確,如此時對原為腹部腫物,因此動作後可見腹壁麵隆起明顯,並在觸診中腫塊明確,此等均可稱為腹肌試驗陽性,由之即可證實為腹腔外軟組織層內的疾病。反之,如為腹內疾病時在作此試驗中症狀與體征均不加重,並在觸診檢查中不能使原有觸痛加重,又如為腫物,也因而消失或模糊不清,此即可稱為腹肌試驗陰性。

在檢查中如突然鬆手時,病人感到在此刹那間腹痛加重,可稱此為反跳痛。還有所謂試驗陽性,即檢查者用食、拇指對掌後,實際上即是觸痛與腹壁反跳痛兩相結合的機理,都是內存在炎症的體征。應注意老年人或多產婦女,都可因反應遲鈍或腹肌鬆弛等故,對痛的反應多不明顯。自發痛並有與位置陡的觸痛時,更有器質性疾病的臨床意義。用外力觸壓後所訴的局部疼痛稱為直接觸痛,從另一方向衝動內髒器官組織時,病人感有此部腹痛的為:間接觸痛,這也說明存在此部的器質性病變。如肝損傷與急性闌尾炎時的深呼吸痛,震動痛,(原說認為由於結腸內氣壓變化衝動所致已被否定)等都是可以證實腹內是否存在炎症的體征,與上述間接觸痛類似的定位頗有意義。

已如前述腹部外科病可如傳統概括為4大類別症狀與體征中表現以疼痛為主最為常見,尤當於腹腔內存在疾病時,在實際上進行診斷與治療工作時十分繁重。著者曾分述於自著腹部疼痛學一書中詳解了與腹部病變原因有關的腹痛性質。

一、體性痛

分布於體壁腹膜、腸係膜及膈等的末梢神經並有介入脊髓感覺神經的末梢。淺表性體性痛近似於皮膚本身的痛覺,此可稱為覺痛、痛感銳利、顯著、局限於腹部一處,這種痛覺發生急速,消失也快。

⑵深在性體性痛,以腹腔內壁層腹膜發生衝動後為多,如橫膈、暘係膜受刺激時也可見到。多有灼熱感的鈍性疼痛,發生時間比前者緩慢。肋間神經通過脊髓傳入經路到達脊髄後根。

腹膜麵因機械性、化學性刺激或炎症影響,均可發生疼痛的衝動。由於體動或咳嗽使腹肌收縮等時疼痛加重。接近病變所在部位的體表部分,痛覺尤為明顯。

二、內髒痛

為介入內髒神經傳入纖維作用的。狹義的內髒痛係指被髒層腹膜所包裹的腹部內髒部分所衝動後發生的疼痛,並經內髒傳入纖維到達脊髓所引起的痛覺。但這類痛覺沒有如皮膚燒傷時的疼痛那樣敏銳,明快。

腸壁加以刺激,一般無痛覺。但如管腔髒器內極度擴張,管壁過度伸展,或使腸壁平滑肌過度收縮、蠕動亢進,都可發生內髒痛。牽引實質性髒器時,或其本身過度膨脹後使髒層腹膜過度伸展,又如用化學性物質注入腸管內,刺激腸粘膜下及腸壁層內神經叢時,多可出現內髒痛。腸係膜及血管受到牽引,或發生缺血狀態也可出現疼痛。牽引大網膜時並無疼痛。有人曾將酸、鹼、鉀、組織胺和前列腺素等各種高張性液體作腹腔動脈內注射實驗,均見有疼痛反應。內髒缺血時因產生代謝中異常物質,如血內釋放有鉀離子時,也與痛覺有關。

內髒痛的範圍是彌漫性的,極少也有局限性的,發生過程較緩慢,疼痛閾值較高。從胃、十二指腸、肝、膽的衝動,發生疼痛位於上腹部正中;從小腸、結腸來的衝動,發生疼痛在肚臍周圍;從直腸、盆腔內髒器來的衝動,其所出現的疼痛位於下腹正中。

內髒痛還有特點為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出汗、頻脈或徐脈,並有同部皮膚的知覺過敏及腹肌不自主的緊張。

三、牽涉痛(關聯痛)

牽涉痛為內髒神經傳入徑路與脊髓的傳入徑路兩者參與一起,並形成內髒感覺反射,它們將所接受的衝動共同傳到脊髓後所形成的。換言之,即內髒傳入纖維在脊髓神經後角處的同等部位,形成了神經鍵與脊髓神經傳入纖維聯起來所產生的痛覺。它除了有內髒痛的特性之外,還帶有如皮膚感受器所接受刺激後那種涉及深部組織疼痛的感覺。這種牽涉痛,往往在出現強烈的內髒痛的情況下才可發生。

內髒痛在本質上缺乏部位感,牽涉痛患病相當的體壁部位,多表現有明確的部位感。

四、擠炎

常因沐浴後潮濕汙染不易清潔而引起皮炎。

診斷:肚臍周圍皮麵充血、腫痛、肚臍窩內糜爛有膿性分泌物、奇臭。本症為續發性發現,應與先天性肚臍管閉合不全、卵黃管殘留症作鑒別。

治療及預後:局部避免積水,須幹燥清潔,用消毒消炎粉劑撒布;用消毒酒精紗布條濕敷;數日內可治愈。

五、蒙多病

發病前短期內曾有全身性感染病史如咽炎發熱等病後,或無任何病因可聯係,突然出現。

治療及預後:臨床經驗中曾行全身性抗生素治療的,但稱療效不明.著者曾行皮下局部封療法,即以5毫升溶液兩側部及其基底部注入,隔2,3日1次,2-3次後治愈,無後遺症。

國外文獻記載病理活體組織上所見,認為皮下淋巴管及皮下靜脈炎性組織的變化。

六、纖維組織炎

以中老年病人為多,可能有局部輕症挫傷或扭傷史。

診斷:患病部位為腰背部,腰背筋膜纖維組織因非化膿性發炎,局部以自發痛與觸痛為主,無腫脹、無硬結、與皮膚無粘連。有可見發生於腹直肌筋膜部的。經過慢性間斷性出現疼痛。

治療及預後:局部痛點封閉效果良好,如單行麻藥封閉效果不能鞏固,確實定位下痛點先注入溶液注射時進一步明確有痛感的皮下深處被針觸及後,胃再注入麻藥少許,等2-3分鍾後,換注以98%純酒精每痛點,每點用酒精量切勿超過0.5,並僅限於皮下深處,或肌腱膜麵,注意注入血管內損傷主要神經,以免組織壞死,人體受害。一般定位確切的注射一次即可治愈。以往曾試作手術切開緊張筋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