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上麵部部分提緊、除皺法(1 / 2)

本節為常見的七部皺紋消除方法,且又為要求去皺美容術的多部分。今分述如下。皮膚提緊的手術。

一、術前注意事項

體態肥胖者應忠告其今後適當減肥,以防止皮膚鬆弛發展而使術後複發,影響手術效果。

以接臨床經過觀察並分析,麵部手術效果,凡50歲以上效果不如50歲以下為持久,這說明隨著年齡增長的同時,效果更差,已老化的麵容外貌,不可能永遠持久。此外術前尚須注意以下情況:重要的標誌與主要血管神經及腮腺導管等的表麵投影:耳前點位於臉骨顴突的根部。

二、應用解剖

麵神經出於莖乳孔的位置,耳垂高度乳突內側緣處,麵神經分支自外耳道下方一橫指處腮腺導管的表麵投影為自鼻翼與口角間中點至耳垂平位。

軟組織特點麵部皮膚薄、柔軟、細嫩,血運豐富,易於鬆動,有利於做成形手術,並可使淺筋膜下為疏鬆組織,具有多部差異等量的皮下脂肪組織、淺層有血管、神經、淋巴和表情肌。小血管受來自交感神經頸上神經節豐富的血管運動纖維的支配,因而在情緒動或體溫變化時,麵色可呈潮紅、蒼白等。心腎疾病時,麵部水腫較為明顯。較蔓延擴散而後果惡劣。

動脈:麵鄧主要動脈外動脈、頜內動脈和舌動脈。均為頸外動脈的分皮或終末支。此外麵橫動脈等也分布於此。

靜脈回流及其特點麵部主要為麵靜脈、麵後靜脈和翼靜脈叢。

麵靜脈走行於肌肉中,其管腔內無瓣膜。因此尤以自兩側幾角至鼻根成三角區範圍內,如出現化膿感染,處理不當又如擠壓或作手術切開等,感染可擴散入海綿竇,形成毒性海綿竇炎,即可危及生命,因而常稱此三角部為麵部危險區。

神經麵部主要的神經為麵神經和三叉神經。麵神經為運動神經,支配麵部諸表情肌,包括副交感纖維為頜下、舌下腺起分泌作用。麵部提緊行潛行剝離皮下時應在淺筋膜進行,以免損傷麵神經。

三、術後並發症

麵部提緊術是不能確保長期效果的手術方法,因此應對手術要求更加細致,並把並發症減低到最小限度。

小血腫一般能等待其吸收後自然消失。瘀血斑更易自愈,但偶爾也留有永久性色素沉著的為數極少。發際處的切口,治愈後偶見出現疤痕較寬。又如見到瘢痕增生現象,應早期作縫合口下局部注射強的鬆龍加麻藥治療,但此種注射至少須在拆線後3周以上再做。

較明顯的血腫也是此等手術後常見並發症。多出現在術後24小時前後,因此本手術後次日,必須作第一次的敷料交換,可及時觀察情況對此做出處理。一般術後局部無大痛苦,如訴術後疼痛不止的,即可考慮為此原因。如確認切口下血多,應急作部分拆線使積血塊排除,在嚴密的無菌操作下拆線1-2針,可先用無菌探針撥開創口引導積血,並稍用局麻使局部止痛後,再將部分開放處重新細地縫合。因皮下血腫引起縫合口張力增大後,可影響局部血運,使縫合緣或皮瓣的成活力,或可引起皮瓣青紫、起皰、甚至繼發感染後壞死等後患不少。

如果術中注意技術操作,多可避免。應對下述操作上因素加以重視;①潛行分離頭皮時如破壞了真皮層內毛囊,無疑必將引起脫發,所以分離須在皮下淺筋膜深處進行,因部分毛囊深在淺筋膜內,分離絕不可過淺;②縫合切口時不可張力過大,否則因張力大發生皮片缺血。更嚴重時可使切口緣壞死,愈合不良。影響輕的則縫合口附近脫發,或疤痕過寬。

因此尤應對分離腳、發際及盾部附近處更應注意分離的層次,不宜過淺。

慢性疼痛及麻木感疼痛常合並有麻木感、針刺感,可能是手術損傷引起末梢神經產生炎症或過敏症狀,可用麻藥作皮下封閉療法治愈。

四、手術方法

為顏麵美容小手術範圍,均可在門診手術室內完成。至於術前準備工作,對手術附近部毛發,顏麵各器官開口部,以及頭頸部皮膚表麵,手術前的手術工作,均可在請求手術者各自居住處作好清潔衛生工作。手術前2日應開始認真地用洗發劑或肥皂將頭發頭皮洗淨,包括顏麵各器官開口部。手術當日晨仝上再清洗一次。手術前晚餐切忌進食過飽。

適應證:魚尾紋多見於男性老年,與中年以上婦女的外地;部外側至臉部,出現皮膚鬆弛,皮麵呈魚尾形放射狀皺紋。

手術目的:針對較輕度的外部、臉部皮膚鬆弛者所設術者先用手術者臉部頭皮,使同側額部皮膚提緊,即可見使皺紋舒展而消除原有魚尾紋。通過此種觀察以決定鬆弛皮膚的切除量,以及弧形切口的彎度和有關外形影響上關係。一般的凸麵向後,凹麵向前,此彎度越大,皮膚上提張力越高,但此際可由皮下分離多少,作適度相應調節。在畫切口線時應仔細作好此等估計工作,並預先用紙畫剪須切除皮片模式與切口外形一致的紙樣作為切口樣本,如此又可使兩側臉部切口、皮膚切除量與位置上提完力,有此依據進行手術,以示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