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物有似是者真偽不難知(1 / 3)

燕人還國

寓言出處

選自《列子》。列子,名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白沙鄉西古城村)人,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史稱列子。思想上崇尚虛無縹緲,生前被稱作“有道之士”,是中國道家和哲學史上的著名人物。古書中有他禦風而行的記載,風神飄逸。

故事欣賞

有一個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直至花甲之年還不曾回過家鄉的燕國人,因為思鄉心切,不顧年事已高,氣血衰退,居然獨自一人不辭勞苦,千裏迢迢去尋故裏。

他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北上的人。兩人自我介紹以後,很快結成了同伴。他們一路上談天說地,起居時互相照應,因此趕起路來不覺得寂寞,時間仿佛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他們就到了晉國的地界。

可是這個燕國人沒有想到與自己朝夕相處、一路風塵的同伴竟在這時使出了捉弄人的花招。他的那個同伴指著前麵的晉國城郭說道:“你馬上就要到家了。前麵就是燕國的城鎮。”這燕人一聽,一股濃厚的鄉情驟然湧上心頭。他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的兩眼被淚水模糊了,臉上愴然失色。過了一會兒,那同伴指著路邊的土神廟說:“這就是你家鄉的土神廟。”燕人聽了以後,馬上歎息起來。家鄉的土神廟可是保佑自己的先輩在這塊燕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聖地啊!他們再往前走,那同伴指著路邊的一棟房屋說:“那就是你的先輩住過的房屋。”燕人聽了這話,頓時熱淚盈眶。滾滾的淚水把他的衣衫也弄濕了。祖居不僅是父母、祖輩生活過的城堡,而且是自己初生的搖籃。祖居該有多少動人的往事和令人懷念的、神聖而珍貴的東西啊!那同伴看到自己的謊話已經在燕人身上起了作用,心裏暗暗為這種騙人的詭計自鳴得意。他為了進一步推波助瀾,拿燕人取樂,沒有等燕人的心情平靜下來,又指著附近的一座土堆說道:“那就是你家的祖墳。”這燕人一聽,更是悲從中來。自己的祖輩和生身的父母都安息在眼前的墳墓裏。這座祖墳不就是自己的根嗎?雖然說這個燕人已年至花甲,然而他站在闊別多年的先輩墳前,卻感到自己像一個失去了爹娘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再也禁不住強烈的心酸,一個勁地放聲痛哭起來。到了這個地步,那同伴總算看夠了笑話。他忍不住滿腹的暢快,哈哈大笑起來。像個勝利者一樣,那同伴對燕人解嘲地說:“算了,算了,別把身子哭壞了。我剛才是騙你的。這裏隻是晉國,離燕國還有幾百裏地哩。”聽了同伴這麼一說,燕人知道上了當。他懷鄉念舊的虔誠心情頓時煙消雲散。緊接著占據他心靈的情感是,他對因輕信別人而導致的過度衝動深感難堪。

當這個燕國人真正到了燕國的時候,燕國的城鎮和祠廟,先輩的房屋和墳墓,已不像他在晉國見到的城市、祠廟、房屋和墳墓那樣具有感召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他觸景生情的傷感反而減弱了。

在幾十年裏蓄積起來的一腔思鄉激情提前在晉國爆發,隨後又遭到了褻瀆。因此,當他真的到了故鄉,不僅再也無法重新積聚剛踏上歸途時的那股強大的追求力量,而且神聖的信仰也被欺詐蒙上了一層暗淡的陰影。

寓言解讀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用真誠的態度對待朋友和自己的事業。爾虞我詐到處泛濫的社會環境,很容易動搖人們高尚的信念。

男孩與蛇

寓言出處

選自《萊辛寓言》。萊辛,德國戲劇家、戲劇理論家。萊辛的寓言大多取材於古希臘的伊索、羅馬和菲得路等人,但經過改寫,賦予了新意,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政治意義,戰鬥氣息和時代感十分強烈,同當時德國社會中的政治鬥爭、思想鬥爭以及文藝鬥爭息息相關,因而有著強烈的現實感。

故事欣賞

一個男孩在玩一條馴服的蛇。男孩說:“我親愛的小動物,如果你不是無毒的話,我是不會跟你打交道的。你們蛇是最惡毒陰險、最忘恩負義的生物!我讀到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可憐的農夫的遭遇,他發現矮樹籬下有一條凍得半僵的蛇,也許就是你的先祖,他滿懷同情地把它撿起來,揣在自己溫暖的胸前,可是這個惡毒的家夥剛一蘇醒,就咬了它的恩人,而這位善良好心的人就死了。”“這真讓我驚奇,”蛇說,“那寫故事的人是多麼不公正啊!而在我們那裏,這個故事完全不是這樣講的。你那個善良的人以為這條蛇真的凍死了,而它是一條五彩斑斕的蛇,因此他才把它揣起來,準備回家去把它美麗的皮剝下來。難道不是這樣嗎?”“啊,閉嘴吧,”男孩說,“忘恩負義的家夥是不知道請求原諒的。”

“是的,我的兒子,”聽著這段對話的父親插進來對兒子說,“可是,如果你聽到這樣異乎尋常的忘恩負義的事,在你給一個人打上這樣可憎的恥辱烙印之前,要把所有的事實調查清楚。真正的施恩者很少得到忘恩負義的報答。”

寓言解讀

要想弄清楚事情的真假,不能隻聽一麵之詞,要經過多方調查取證再做判斷。

曾子殺人

寓言出處

選自《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分國依次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故事欣賞

曾子是一個有名的孝子,他從來不惹母親生氣,對母親知寒問暖,十分體貼。母親也愛他,視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曾子要離開家鄉到齊國去。他離別母親說:

“我要到齊國去,望母親在家裏多保重身體,我一辦完公事就回來。”

母親對他說:

“我兒出去,各方麵要多加小心,說話做事,千萬注重,不要違犯人家齊國的一切規章製度。”

曾子說:

“母親放心就是了,兒子一定遵命。”

曾子走後,母親每日在窗前織布,經常抬頭向窗外覘望,盼望兒子在齊國平安無事,早日回來。

曾子到齊國不久,齊國有個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鬥毆殺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來。

曾子的一個同鄉,聽到這個消息,也不問個清楚,就跑去告訴曾子的母親說:

“了不得啦,曾子在齊國殺死人了。”

曾子的母親聽了這個消息,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不可能,我的兒子是幹不出這等事來的。”

那位同鄉,因為自己也是聽來的消息,又沒有把情況弄清楚,聽曾子的母親這麼一說,也覺得拿不出什麼根據,便半信半疑地走了。

他走後,曾子的母親仍然安心織布,心裏沒有半點疑慮。

過了不大一會兒,又有一位鄰居跑來,慌慌張張他說,

“曾子闖下大亂子了,他在齊國殺了人啦。”

曾子的母親仍然沒一點兒驚慌的樣子,一麵織布,一麵說:

“不要聽信謠言,曾子不會殺人的,你放心吧。”

那人很認真地說:

“哪裏是謠言,他明明成了殺人犯,已被齊國官府給抓起來了!”

曾子的母親還是照樣織自己的布,頭也不抬地說。

“我知道自己的孩子,他不可能闖這麼大的亂子。”

這個報消息的人還沒有走,門外又來了一個人,他還沒進門,就大呼小叫地嚷道:

“曾子殺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

曾子的母親見一連三個人來報告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氣了。她想道:

“三個人都這麼說,恐怕城裏的人都嚷嚷開這件事啦,要是人家都嚷嚷,那麼,曾子一定是真的殺人了。”

她越想越怕,耳朵裏好似已聽到街上哄哄吵吵,官府來抓殺人犯的母親啦。

於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離開織布機。在那兩位鄰居幫助下,從後院逃跑了。

寓言解讀

形容謠傳的人一多,就能使人認假為真。凡事都要經過求證,不要輕易相信謠言。

對一個人來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自己正確的信念,不做無根據的懷疑,那是多麼不輕易呀。

以羊替牛

寓言出處

選自《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故事欣賞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裏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鍾”。每逢祭鍾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裏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裏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鍾。”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吧!”

寓言解讀

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隻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涸轍之魚

寓言出處

選自《新唐書》。《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225卷,包括本紀10卷,誌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1060年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新唐書》所增列傳多取材於本人的章奏或後人的追述,碑誌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故事欣賞

莊子家已經貧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了,無奈之下,隻好硬著頭皮到監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糧。

監河侯見莊子登門求助,爽快地答應借糧。他說:“可以,待我收到租稅後,馬上借你300兩銀子。”

莊子聽罷轉喜為怒,臉都氣得變了色。他忿然地對監河侯說:“我昨天趕路到府上來時,半路突聽呼救聲。環顧四周不見人影,再觀察周圍,原來是在幹涸的車轍裏躺著一條鯽魚。”

莊子歎了口氣接著說:“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據稱,這條鯽魚原住東海,不幸淪落車轍裏,無力自拔,眼看快要幹死了。請求路人給點水,救救性命。”

監河侯聽了莊周的話後,問他是否給了水救助鯽魚。

莊子白了監河侯一眼,冷冷地說:“我說可以,等我到南方,勸說吳王和越王,請他們把西江的水引到你這兒來,把你接回東海老家去罷!”

監河侯聽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麼行呢?”

“是哇,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即氣得睜大了眼,說眼下斷了水,沒有安身之處,隻需幾桶水就能解困,你說的所謂引水全是空話大話,不等把水引來,我早就成了魚市上的幹魚啦!”

寓言解讀

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是人們的常識。這篇寓言揭露了監河侯假大方,真吝嗇的偽善麵目。諷刺了說大話,講空話,不解決實際問題之人的慣用伎倆。老實人的態度是少說空話,多辦實事。

濫竽充數

寓言出處

選自《韓非子》。韓非子結巴,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子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故事欣賞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裏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做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隻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隻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