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魚樂
寓言出處
選自《莊子·秋水》。
故事欣賞
莊子在濠水橋上與著名的哲學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地遊戲,便對身邊的惠施說:“這是魚兒的樂趣啊!”
惠施不以為然地反問莊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莊子反唇相譏:“那麼,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了解魚的樂趣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惠施辯解道:“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感覺。你本來就不是魚,你肯定也不會知道魚的感覺。”
莊子到底是做學問的人,十分善於總結問題的症結。他認為兩人爭論的焦點是,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你承認我了解魚的樂趣以後才會提出的問題。於是他告訴惠施:
“那是因為我在橋上的心情很高興,所以我就認為魚兒在水中也是很快樂的。”
寓言解讀
這篇寓言是中國古代一場著名的辯論,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惠施的觀點是,人隻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楚人渡河
寓言出處
選自《呂氏春秋》。
故事欣賞
楚國人準備偷襲宋國,進軍的線路是打算渡過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國人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一舉獲勝。
楚國經過周密謀劃,先派人到澭河邊測量好水的深淺,並在水淺的地方設置了標記,以便偷襲宋國的大部隊能沿著標記順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漲,而楚國人並不知道這個情況。部隊在經過澭河的時候依然照著原來作的標記渡河。加上又是夜間,結果,士兵、馬匹大批地進入深水、漩渦,使楚軍措手不及。他們被湍急的澭河水攪得人仰馬翻、驚駭不已。漆黑中,澭水裏人喊馬嘶、一片混亂,簡直像數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這樣,楚國軍隊被淹死1000多人,僥幸沒死的也無法前進,隻好無功而返。
先前,楚國人在設置標記的時候,當然是正確的。如果河水不漲,他們是可以依照標記渡河的。可是後來,情況變了,由於河水暴漲,水位升高了許多,而楚國人在不了解變化的情況下仍按原來的線路渡河,當然隻能慘敗。
寓言解讀
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人的認識也應該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人們必須隨時根據新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否則就會吃虧、跌跤。
正如哲學所言,世間萬物都是變化的,唯有變化是不變的。做事一定不能墨守成規,應該根據外界的變化發展而行動。否則,事情很可能會失敗。
野兔與青蛙
寓言出處
選自《拉封丹寓言》。
故事欣賞
野兔在自己的洞穴中冥思苦想,這也難怪,在黑糊糊的洞裏,除了想問題,還能幹什麼呢?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煩躁憂鬱困擾著它。它歎息道:“我是多麼的弱小啊!不僅吃不到好東西,還要時常注意突如其來的襲擊,我就是這樣生活的,該死的恐懼始終困擾著我,即使睡著了,眼睛也還是睜得大大的。我從來就沒有享受過快樂的滋味。”
“你必須改變這種生活態度。”一隻聰明的兔子建議說。
“恐懼能消除嗎?我想許多人可能會像我一樣,時常處於危險之中。”野兔得出了上述結論,並時刻警惕地環顧著四周。它不放過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機敏多疑地捕捉一絲微風、一點陰影。
野兔又陷入了沉思,一點輕微的響動驚醒了它。它飛快地向兔窩跑去.經過池塘時,隻見青蛙飛快地跳進池中,深深潛入水裏。
“哦,我也能讓其他動物感到害怕,青蛙見了我都要飛快地跑開!我也是一個戰士了!我是一個膽小的人,但青蛙卻比我更加膽小。”
寓言解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即使是很弱小的人。人要活得快樂,必須拋開自卑,承認自己的價值並樹立自信;隻有丟棄自卑,你才能將你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
失寵的彌子瑕
寓言出處
選自《韓非子·說難》。
故事欣賞
彌子瑕是衛國的一名美男子。他在衛靈公身邊為臣,很討君王的喜歡。
有兩件事最能說明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程度。其一是彌子瑕私駕衛王馬車的事。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趕在當天晚上把消息告訴了他,一瞬間,彌子瑕心如火燎,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飛到母親身邊。可是京城離家甚遠,怎麼能心想事成呢?衛國的法令明文規定,私駕君王馬車的人要判斷足之刑。為了盡快趕回家去替母親求醫治病,彌子瑕不顧個人安危,假傳君令讓車夫駕著衛靈公的座車送他回家。後來衛靈公知道了這件事,不但沒有責罰彌子瑕,反而稱讚道:“你真是一個孝子嗬!為了替母親求醫治病,竟然連斷足之刑也無所畏懼了。”
衛王接受彌子瑕沒吃完的半個桃子,是衛靈公寵愛彌子瑕的第二件典型事例。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遊覽。當時正值蜜桃成熟的季節,滿園的桃樹結滿了白裏透紅的碩果。輕風徐徐送來蜜桃醉人的芳香,讓人垂涎欲滴。彌子瑕伸手摘了一個又大又熟透的蜜桃,不洗不擦就大口咬著吃了起來。這種摘下便吃所感受的新鮮爽口滋味是他未曾體驗的。當他吃到一半的時候,想起了身邊的衛王。彌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遞給衛王,讓他同享。衛靈公毫不在意這是彌子瑕吃剩的桃子。他自作多情地說:“你忍著饞勁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吃,這真是愛我啊!”
彌子瑕年紀大了以後,臉上現出了衰老的容顏。衛靈公因此喪失了對他的熱情。這時假如彌子瑕有得罪衛王的地方,衛靈公不僅再不像過去那樣去遷就他,而且還要曆數彌子瑕的不是:“這家夥過去曾假傳君令,擅自動用我的車子;目無君威地把沒吃完的桃子給我吃。至今他仍不改舊習,還在做冒犯我的事!”
寓言解讀
彌子瑕從年輕到年老,始終把衛靈公當成自己的一個朋友看待,在衛王麵前無拘無束。可是衛王則不一樣。他以年齡和相貌作為寵人、厭人的根據,從而對彌子瑕所做的同樣的事情表現了前後截然相反的態度。因此不顧事情的本質,隻按表麵現象決定好惡的做法是十分錯誤的。
楚莊王納諫
寓言出處
選自《韓非子》。
故事欣賞
楚莊王準備去攻打越國,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的謀臣杜子。杜子問:“不知大王出兵越國的理由是什麼?”楚莊王說:“越國目前政治腐敗,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機會,我不想放過這個機會。”杜子又問:“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嗎?”楚莊王十分自信地說:“當然有把握。越國眼下正不堪一擊,我出兵必定是馬到成功!”
看著楚莊王那盲目自信的樣子,杜子語重心長地說:“大王,您所說的情況並不全對。越國目前情況的確很糟,可是我們楚國的情況也很不妙啊。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樣,一個人可能常常深謀遠慮,但往往想不到近憂,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遠卻難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樣。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國的危機,卻對楚國的不足缺乏足夠的分析。您仔細想想,楚國的軍隊其實並不強大,曾被秦國、晉國打敗,還丟失了幾百裏的疆土,這不是兵力不強的表現嗎?楚國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莊(足喬)這樣的大強盜,可以在國內橫行霸道,肆意違法,而各級官吏卻對他毫無辦法,這不也是政治腐敗的表現嗎?依我看,楚國的情況要比越國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這些,卻還想著要對越國用兵,這不正像目不見睫那樣缺乏自知之明嗎?您是否想到別的國家也會像您對越國的考慮一樣而對楚國虎視眈眈呢?因此,大王的當務之急應是認真把楚國自己的事辦好才對呀!”
杜子的一番話,說得楚莊王如夢初醒,心服口服,他決定不去攻打越國,從此加強對楚國的治理,使楚國真正強大起來。
寓言解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犯“目不見睫”的錯誤,看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則很難;考慮問題常常想將來很遠的事,卻難以把握眼前的情況。這種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是不對的,如不進行矯正將是很危險的。
深澗止步
寓言出處
選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故事欣賞
有一位名叫董閼(è)於的人被派往趙國的上地去任地方長官。
董閼於初來乍到,他深入民間調查,訪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這一天,他來到石邑山,隻見山中有一條深澗,澗壁陡峭,像斧削,似城牆;澗深百丈,十分險要。於是董閼於找到在當地居住的人,問道:
“這裏有沒有人掉進過這深澗?”
那裏的人回答說:“沒有人掉進過。”
董閼於又問:“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癡、聾啞、瘋癲及反常的人,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那裏的人回答說:“也沒有。”
董閼於繼續問:“牛馬豬狗,有沒有掉進去過呢?”
人們還是回答說沒有。
董閼於想了想,說:“為什麼不曾有人畜掉進這深澗裏去呢?”
那些人回答說:“這深澗十分陰森危險,誰要是進去了,那還能有性命嗎?因此無論誰,走到這深澗附近時,都萬分小心,要麼繞道而行,誰也不敢去碰這個危險,連牲畜看到這深澗也止步不前的。”
董閼於豁然開朗,他深受啟發地拍手歎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製定嚴格的法製,又嚴厲地執法毫不寬容,讓人們知道違法就如同掉進這萬丈深澗一樣有生命危險,那就誰也不會去觸犯法律了。這樣,我還有什麼不能治理的呢?”
寓言解讀
聰明人總能從身邊的小事中受到啟發,獲得智慧。掌權的人從危險的深澗聯想到執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後必定政績卓著。
桓公遇鬼
寓言出處
選自《莊子·達生》。
故事欣賞
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齊桓公有一次在沼澤地裏打獵,由齊相管仲親自為其駕車。突然間,桓公看見了一個鬼。他趕緊握著管仲的手,驚魂未定地問:“仲父你看到什麼了嗎?”
管仲如實相告:“我什麼也沒有看到。”
齊桓公回宮以後,嚇得丟魂失魄,從此就病倒了,竟至幾天臥床不起。這時,有個名叫皇子告敖的讀書人,主動求見桓公,對他說:“這是您自己傷害了自己的身體,鬼怎麼能傷害得了您呢?一個人的體內如果產生了怒氣並且鬱結起來,那麼他的魂魄就會遊離於體外而使人精神恍惚;怒氣上升而不下降,人就會愛發脾氣;怒氣下降而不上升,人就會發生健忘;而如果這股怒氣不上不下,恰好鬱結在身體的正中,它就會傷害心髒,這時人就要生病了。”
齊桓公聽後,不禁半信半疑地問道:“那麼,到底世間有沒有鬼呢?”
皇子告敖肯定地回答:“有的!室內有鬼名叫履,灶房有鬼叫做髻(jì)。院子裏的糞土堆上,有個叫雷霆的鬼住在那裏;在東北方的牆腳下,時常有倍阿鮭(ɡuī)蠪(lónɡ)一類的鬼出沒其間;在西北方的牆腳下,則有泆(yì)陽鬼安家;水中的鬼叫罔(wǎnɡ)象,丘陵的鬼叫峷,山上的鬼叫夔(kuí),原野上的鬼叫彷徨,而沼澤地裏的鬼則叫委蛇(wěiyí)。”
齊桓公趕緊追問:“那委蛇是怎樣的形狀呢?”
皇子形容說:“委蛇嘛,像車轂(ɡū)那麼大,像車轅那麼長,穿著紫衣裳,戴著紅帽子。委蛇特別不喜歡雷車發出的隆隆聲響,一聽到這種聲音就會抱頭而立。誰如果能見到委蛇,那就是將要成為霸主的一種先兆!”
齊桓公聽了這一席話,頓時笑逐顏開。他興奮地說:“我所見到的正是你說的這種委蛇呀!”於是,他趕緊重整衣冠,與皇子告敖對坐交談。還不到一天的時間,齊桓公的病就不知不覺地好了。
寓言解讀
俗話說:“疑心生暗鬼。”齊桓公見鬼是一種心理病態,皇子告敖用心理治療的方法,闡明事物的真相,剖析事物的本質,以解除患者對事物的誤解和疑惑,使其放下思想包袱,從迷惑中解脫出來,去除恐懼心理,增強勇氣和自信,從而達到治病療疾的目的。
換心魯人
寓言出處
選自《列子·湯問》。
故事欣賞
魯國的公扈、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之後,一道去請神醫扁鵲為其診治。在扁鵲的精心調理之下,他倆的病沒用多少時間就痊愈了。可是,扁鵲卻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倆以往所求治的病,都是病邪從體外侵入到體內的五髒六腑所致,因此隻需用藥物和針灸治療便能解決問題。這幾天我發現你們身上還潛伏著一種病,那是從娘胎裏帶出來,並隨同你們身體的發育而一道生長的。這種病很危險,我願意再給你們治一下,怎麼樣?”
公扈和齊嬰回答道:“我們想聽聽這種病有些什麼症狀,然後再作決定。”
於是,扁鵲先對公扈說:“你有遠大的抱負,又善於思考問題,遇事能有很多的辦法,但遺憾的是氣質較為柔弱,在關鍵時刻往往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坐失良機。”接著,他又轉向齊嬰:“那麼你呢?則正好與公扈相反。你對未來缺乏長遠的打算,思想比較簡單,然而氣質卻很剛強,為人處事少用心計,卻喜歡獨斷專行。”最後,扁鵲對他倆說:“現在如果讓我將你們的心來個互換,你們就都可以變得完美無缺了。”
公扈和齊嬰聽了扁鵲的分析之後,都願意接受換心手術。於是,扁鵲讓他們二人分別喝下一種麻醉藥酒,致使昏迷三天不醒。在這其間,扁鵲便將二人的胸腔打開,取出心來,交換安放。手術完畢之後,又在傷口處敷上神藥,等他們蘇醒轉來後,仍如術前一樣健康強壯。他們一同辭謝了扁鵲之後,就各自回家了。
可是,由於心已互換,結果公扈就回到了齊嬰的家,而齊嬰則回到了公扈的家。這兩家的老婆孩子都不認識回家的人,於是都發生了爭吵。公扈、齊嬰無法可想,隻好請扁鵲出麵解釋。扁鵲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這兩家人,這樣才使爭吵得以平息。
寓言解讀
這則寓言故事是借用神醫扁鵲的名義,用換心術來打比方,說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隻要善於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他就會逐漸趨向完美。
穿井得人
寓言出處
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覽·察傳》。
故事欣賞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幹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為他家的地裏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裏,一天到晚專門幹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隻是開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一樣。當丁氏從井裏提起第一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後,他們家再也用不著總是派一個人風餐露宿、為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裏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哩!”
村裏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後,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並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以致一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為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一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裏多了一個幹活的人手,但這個人並不是從井裏挖出來的。”
寓言解讀
故事說明凡事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流言,以訛傳訛,造成視聽混亂。
樂不思蜀
寓言出處
選自《三國誌·蜀書·後主傳》。陳壽,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三國誌》是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曆史。
故事欣賞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薑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薑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麵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隻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地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誌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寓言解讀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誌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歎。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誌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寓言出處
選自《論衡·道虛》。《論衡》一書主要闡述了作者無神論的思想觀點,對當時社會上讖緯盛行,社會上層和民間流行各種神秘主義進行了批判。
故事欣賞
有個人名叫劉安,不知怎麼迷上了修道成仙的事,他做夢都想成為仙人,飛升仙境,那該是多麼逍遙自在優哉遊哉的事啊!於是他整天吃齋念經,求仙誦咒,如癡如狂。他放著淮南王不當,而專門結交那些會道懂巫的人,尊他們為座上賓,向他們請教得道成仙的秘訣。
劉安癡迷修道的事廣為天下人所傳,於是,四麵八方的巫師術士道人,全都聚集到劉安居住的淮南地方。這些巫師道人,有的帶來了自己煉製多年的靈丹,獻給劉安說:“吃了這些東西您便可以成仙了。”有的巫師道人住在劉安家為他現場熬製妙藥。他們拿著誘人的妙藥對劉安說:“您吃了這些東西便可以得道了。”劉安十分高興,他重賞了給他獻丹獻藥的人,將這些靈丹妙藥都收藏好。
劉安有了巫師術士道人們獻的這些丹、藥,修道更全心全意了。他每天念咒吃藥,真的有一天,劉安忽覺身輕氣爽,不知不覺竟飄了起來。原來,他真的得道了。他慢慢地成為仙人升天了。
他的妻子一看,丈夫得道升天了,便將那些靈丹妙藥也拿來吃,果然也成仙升天了。接著,劉安家其他的人都爭著吃那些剩下的靈丹妙藥,一個個都得道飛升仙境。
後來,連劉安家那些雞、鴨、貓、狗,因為舔食了盛藥的器皿裏的殘餘仙藥,也都隨著成仙升天了。
寓言解讀
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得勢升官,家中親戚和那些與他有關係的朋友,都跟著沾光,一個個飛黃騰達起來。這種醜惡的裙帶關係,是社會的一大公害。
魯嬰泣衛
寓言出處
選自《韓詩外傳》。
故事欣賞
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城門衛士的女兒名叫魯嬰,生得聰明伶俐,多愁善感,富於同情之心。這天,是個月朗星稀的夏夜,一群少女聚集在月光下,唱歌跳舞講故事。大夥兒正玩得十分開心的時候,魯嬰卻躲到一旁去偷偷地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