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位好朋友發現了以後,以為發生了什麼事,便走過去悄悄地問魯嬰:“你到底是為什麼事而傷心哭泣呢?”
魯嬰睜開淚眼,望了望好朋友,然後說:“白天我聽人家說,衛國王子的品行不好,喜歡打仗,缺少愛心,當時我心裏就很不是滋味。剛才大夥兒在講故事時,我又想起了這件事,所以就哭了。”
這時,早已圍上來的一群姑娘們都爭著來勸慰她:“衛國王子的品行不好,這跟我們魯國有什麼相幹?再說打仗,那是諸侯間的爭王爭霸,你一個平民家的女兒,管得了嗎?為這些不著邊際的事情瞎操心,真是犯不著!”
魯嬰聽了這番話,很不以為然。她說:“我的想法跟你們不同。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前幾年,有個宋國的大司馬打了敗仗,逃亡時經過魯國,他的馬就將我家好好的菜園子踩了個亂七八糟,使我家平白無故地遭受了損失。去年,越王勾踐為複仇而攻打吳國,魯國國君為了討好越王,就在民間搜尋美女去獻給他,結果將我的姐姐選中了。後來,我的哥哥前往越國去探視姐姐,又在中途被吳越混戰的將士所殺害……”
說到這裏,魯嬰早已泣不成聲,難以自持了,圍在一旁的姑娘們也難過得一個個低下了頭。過了一會兒,魯嬰才停止了哭泣,繼續說道:“這兩件事告訴我,打起仗來是沒有國界的,遭殃的首先是老百姓。現在,衛國的王子又是這樣喜歡打仗,而我卻隻剩下一個弟弟了,說不定哪一天災禍又會突然降臨到我們姐弟頭上,這又怎麼能不讓我擔心害怕呢?”
寓言解讀
魯嬰從自家的不幸遭遇中,悟出了世間萬物互相聯係、互為因果的哲學道理,並據此對事物的發展方向作出判斷,這絕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未雨綢繆的科學態度。
象虎
寓言出處
選自《鬱離子》。
故事欣賞
在楚國,有一家人深受狐狸之害。狡猾的狐狸經常趁其不備,跑到院子裏來偷隻雞呀,摸條狗呀,鬧得這一家雞犬不寧。這家人想了許多法子來抓狐狸,可是都沒能抓到。
後來,有人給他家出了個主意,說:“老虎是山裏的百獸之王,普天下的獸類見了它,都會害怕得丟魂棄魄,一個個隻能趴在地上等死。”楚人感到此話有理,於是就用竹篾(miè)編了一個老虎模型,再用一張虎皮蒙在外麵,放置在自家的窗戶之下。沒過幾天,狐狸又來騷擾了,它剛一進院門就撞見了這個老虎模型,直嚇得大叫一聲,即刻就倒在了地上,隻剩下束手就擒的份兒了。
又有一天,不知從何處來了一頭野豬,竄到這楚人家的地裏去糟蹋莊稼。於是,楚人又將老虎模型預先埋伏在草叢之中,同時派自己的兒子手執利戈,守候在大路上。一切安排就緒以後,他就讓那些在地裏幹活的人齊聲大喊,嚇得那頭野豬趕緊往草叢中逃生,可是在那裏又看到了老虎模型,於是又折轉身來,往大路上奔去,結果就被守候在大路上的兒子給抓獲了。
有了這兩次經曆以後,楚人興奮異常,他以為憑著這個老虎模型就可以降伏天下所有的野獸了。恰在此時,野外又發現了一種形狀像馬的動物,這位楚人立即帶上老虎模型前往驅趕它。
有些見多識廣的人出麵勸阻楚人:“這種形狀像馬的動物就是‘駮’(bó)呀,它連真的老虎都會吃掉,你又何必帶個假的老虎模型去送死呢?你這樣去是要遭殃的!”可是楚人卻聽不進這善意的勸告,依然孤身前往。他到了野外之後,隻見那像馬的駮吼聲如雷,一下子就衝到了楚人麵前,迅速踢翻了他帶去的老虎模型,接著就用前爪將楚人抓住,拚命撕咬,不一會兒就將楚人咬死了,腦漿濺了一地。
寓言解讀
這個楚人製造了一個老虎模型,本來是隻能用來嚇唬狐狸和野豬一類並不強大的敵手的。可是他卻錯誤地以為老虎模型無往不勝,結果在遇上了真正的強敵之後,不自量力的人最終隻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隻能落得個粉身碎骨的可悲下場。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理事情必須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不看客觀形勢的變化,而機械移植、盲目照搬,就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桓公出獵
寓言出處
選自《愚溪詩序》。柳宗元曾任監察禦史、禮部員外郎等職,與劉禹錫等人一同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集團。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調任柳州刺史,一直到死,所以又稱柳柳州。
故事欣賞
有一次,齊桓公在出外打獵時忽然看到一隻鹿從前麵飛快地跑過,於是他策馬緊追不舍,一直追進了一個山穀裏。齊桓公正不知此山穀為何處,恰好遇一老者,齊桓公就問老者:
“這裏叫什麼穀?”
老者回答說:“這裏叫愚公穀。”
齊桓公又問:“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老者說:“這是用我的名字來命名的。”
齊桓公朝老者仔細看了看,疑惑不解地問:
“我看你的相貌,毫無愚蠢之狀,為什麼說是用你的名字來命名的呢?”
老者回答說:“讓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訴您吧。我曾經喂養了一頭母牛,母牛下了一頭小牛。後來小牛慢慢長大了,我便賣了牛買了一匹小馬。一個年輕後生看到我牽著一匹小馬,上前便嗬斥道:‘你養的是一頭牛,牛是不能生馬的,你這馬是哪來的?莫不是偷來的!’於是強行把我的馬牽走了。後來鄉鄰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說我真愚蠢。他們把我叫做愚公,而把我住的這個山穀就叫做愚公穀。”
桓公聽後也說:“依我看,你也的確愚蠢。既然那小馬是你用辛勤喂養的牛換來的,你為什麼要讓那個年輕人把它牽走呢?”說完,齊桓公不去繼續追趕鹿,調轉馬頭回宮去了。
第二天上朝時,齊桓公把這件事講給他的相國管仲聽了。管仲一聽,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鄭重地整了整自己的衣襟,向齊桓公兩次下拜請罪說:
“在君王的屬土之內竟然出現這樣的事情,應該算做我的過錯啊!假如是堯帝時候,皋陶為掌管刑獄的官員,哪裏還會有人膽敢強搶人家的馬駒子呢?即使有這樣的情況,那被欺淩的老者也決不會輕易撒手,而是要找地方跟搶馬的人評理的。如今那老者知道處理訴訟案件不公正,遇到巧取豪奪的人,惹不起、躲得起,隻好把小馬給他算了。看來,這不是一個老頭愚蠢的問題,而是社會治理不力的問題。回頭讓我好好整頓一番吧。”
齊桓公十分讚成管仲的意見,支持他放手整頓法治,懲治邪惡,伸張正義。
寓言解讀
一位聰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釋地名,講了一個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諷刺齊國司法的廢亂。然而齊桓公信以為真,把寓言當成了真實的事情,沒有參透老人的真正目的。名相管仲理解並接受了老人的諷諫,改進治理,下大氣力解決司法公正問題。顯然,作者的用意在勸誡治政者應善於聽取老百姓的意見,治理好國家。這篇故事告訴我們,愚公在年輕人以強淩弱的情況下舍棄利益求得平安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要想根本改變社會的治安狀況和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關鍵還在於領導的嚴於律己、認真治理和萬眾一心的積極參與。
景差為相
寓言出處
選自劉向《說苑·政理》。
故事欣賞
景差是鄭國的相國。
一次,景差坐著馬車帶著隨從外出,出都城走了一段路,發現前麵車馬擁擠,道路堵塞,景差讓隨從上前察看,原來前麵很長一段路淤泥堆積,坑坑窪窪,車、馬每行到此便難以前進,馬摔倒路邊,車陷進泥裏,人隻好下車去拚命推拉那些車、馬,搞得十分狼狽。堵在後麵的行人十分焦急。見此狀況,景差忙命自己的隨從都下去幫忙推車拉馬,自己也親自下車前去指揮,使混亂的局麵慢慢變得有秩序起來。
又有一次,景差坐車經過一條河邊,隻見一個老百姓卷起褲腳走過河,因為時值隆冬,那人上得岸來,兩條腿已經凍僵,全身也哆嗦成一團。景差看到這個情況,趕緊叫隨行的人把那凍得渾身發紫的百姓扶到後麵的車上,拿過一件棉衣蓋在他身上。好半天那人才緩過氣來,對景差真是千恩萬謝,感激不盡。
景差關懷老百姓疾苦的事情傳開了,大家都稱讚景差是個了不起的人。可是晉國大夫叔向卻與眾人持相反的態度。叔向說:“作為一個相國,景差並不稱職,隻不過是個庸才罷了。假如他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該對交通情況、橋梁道路了如指掌。對泥濘的路麵及時加以維修而不至於到了走不通時去指揮疏通。至於橋梁,他該在春季就動員百姓把河溝渠道清理好,在秋季就組織人力物力將渡口橋梁修複、架好。到了寒冷的冬季,連牲畜都不能走過河了,何況人呢?可見景差胸無全局,不會深謀遠慮,算不得稱職的相國。”
寓言解讀
看來,叔向的評價是有道理的,作為一國之相,關心老百姓就必須從大事抓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晏子用人
寓言出處
選自《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集,大約成書於戰國末期,是後人假托晏嬰的名義所作。這部書詳細地記述了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賢相晏嬰的生平軼事及各種傳說、趣聞,215個小故事相互關聯和補充,構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
故事欣賞
晏子是齊國宰相,他輔佐齊王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繚的,為官三年,從沒做過什麼錯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卻把高繚給免職了。晏子左右的人感到奇怪,覺得晏子這樣做未免不合情理,於是,他們勸阻晏子。有的說:“高繚侍奉先生三年,對先生向來都是言聽計從,並沒出過什麼差錯呀。”有的說:“按常理,高繚做滿三年,又沒有過錯,先生理當給他一定的爵位才是,怎麼反而把他辭掉呢?這好像說不過去吧!”
晏子對左右勸阻的人說:“我是一個有很多缺點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料,必須用規矩來定方圓,要用斧子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造就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應像這些規、矩、斧子、刨子,幫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以利我更好地幫齊王治國。可是高繚和我一起做事已經整3年了,對於我的缺點、過錯,從來沒提出過任何批評意見,也沒作過任何糾正。我並非聖賢,平時工作中難免有失誤,可是高繚隻是一味順從我、稱讚我,這對我更好地為齊王工作又有什麼好處呢?非但沒有,反而有害。所以我決定辭退高繚,原因就正是你們所說的‘高繚無過’。”
寓言解讀
晏子真是一個有見地的賢相,他的用人標準是反對圓滑處世、一味討好上司。這個用人標準,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有啟發的。
做賊心虛
寓言出處
選自《聯燈會要·重顯禪師》。本書又名《宗門聯燈會要》、《禪宗聯燈錄》,內容選錄自《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等書。
故事欣賞
南唐時候,當塗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隻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隻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寓言解讀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隻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自古以來,做賊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和犯法的事情。所以,凡是做賊的人都必瞻前顧後,鬼鬼崇崇,忐忐忑忑,既怕被人看見,更怕被人捉住的特殊心理狀態。
掣肘難書
寓言出處
選自《呂氏春秋·具備》。
故事欣賞
宓子賤受命治理單父,卻恐怕魯君聽信讒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張治理。於是在即將辭行、走馬上任的時候,請魯君派兩名近侍隨他同往單父。
到達單父,當地官吏都來參見,宓子賤讓這兩名近侍書記。近侍剛要書寫,宓子賤不時從旁邊搖晃他的胳膊,以致寫得很不像樣。宓子賤乘機大發雷霆。兩名近侍十分犯愁,要辭別回都。宓子賤說:“你們書法很差,回去努力自勉吧。”
兩名近侍回去報告魯君說:“宓子賤這個人,很難共事,無法為他書記。”魯君問:“為什麼呢?”近侍回答道:他讓我們書寫,卻又不時搖晃我們的胳膊;字寫不好,又大發脾氣,單父的官吏們都笑他,所以我們告辭回來了。”魯君聽了,歎息著說:“這是宓子賤在勸諫我改正不賢德的地方啊!過去我一定對宓子賤幹擾過多,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張辦事。沒有你們二人,我差點做錯事。”
於是,立刻派遣一名寵信官吏,前往單父,轉告宓子賤說:“從今以後,我不兼管單父了,而屬於您了。隻要有利於治理單父,您就決策吧,五年之後再回報您的政績。”
宓子賤恭敬地答應了,順利地在單父推行了他的政治主張。
寓言解讀
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能否如此,是關乎事情成敗的重要環節。
黎丘丈人
寓言出處
選自《呂氏春秋·穎似》。
故事欣賞
大梁北麵黎丘一帶,有個奇特的鬼怪,喜歡裝成人們子侄兄弟的模樣作祟。
一天,鄉裏有個老人到集市喝醉酒回家。黎丘鬼變作他兒子的模樣,假意攙扶,一路上卻鬧惡作劇,把他捉弄得很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以後責罵兒子說:“我身為你的父親,難道對你還不慈愛嗎?今天我喝醉了酒,你卻在路上捉弄我,居心何在?”
兒子一聽,莫名其妙,委屈地哭了起來,磕著頭說:“真是作孽啊!我確實沒有這麼做。昨天我也外出,到東鄉討債去了,不信,可以去問。”
老人相信兒子的話,猛然醒悟說:“噢,這一定是那個奇特的鬼怪!我早就聽說過這種事情了。”他計劃明天專門再去集市喝酒,準備在路上遇見鬼怪把它殺死。
第二天清晨,老人又到集市喝醉了酒。不料,他兒子擔心父親酒醉回不了家,就去途中迎他。老人望見兒子,以為是鬼,拔出劍來就把他刺死了。
老人被貌似兒子的鬼欺騙了,卻誤殺了自己的真兒子。
寓言解讀
世事紛紜,要善辨真偽,否則受愚弄,害親人。
晉公泛舟
寓言出處
選自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故事欣賞
晉平公泛舟黃河,船至中流,他感慨地說:“啊!山川雄偉,景色壯麗,要是能夠和天下的名人賢士共享此樂,該有多好啊!”船公固桑聽了對他說:“您說錯了!利劍產於越地,明珠出自江漢,美玉生在昆山,這三件珍寶都能無足而至,歸您所有。如果您真的愛好人材的話,那麼賢士名人自然都會投到您的門下。”
平公很有些忿忿不平,說:“固桑啊,我門下現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飯不夠,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飯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糧。難道能說我不愛惜人材嗎?”
聰明的固桑看到他執迷不悟,打了個比喻:“大雁穿雲破霧,直上九天,靠的是雙翼的羽莖。至於腹背的絨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無關緊要,不會影響它的飛翔。不知您的食客是雙翼的羽莖呢,還是腹背的絨毛呢?”平公語塞,無言以對。
寓言解讀
要精心選拔人才,濫用反而有害。而假若隻是喜歡人才,而不具備識別人才的慧眼,真正的人才,仍然無法獲得。喜歡人才就隻能是一句空話!
羊質虎皮
寓言出處
選自《法言·吾子》。揚雄,字子雲,有人也寫作“楊雄”。蜀郡成都人,是西漢末年著名的辭賦家。他被召入宮庭。作為文學侍從,隨成帝祭祀遊獵,寫了不少歌功頌德的辭賦。但他無心仕進,一直是個黃門郎,生活較窮苦。《法言》是他仿《論語》之作,用語錄體形式比喻說理。
故事欣賞
老虎,曆來是林中的猛獸。南北朝時,卻有這麼一位勇猛如虎的壯士羊侃。他身長八尺,虎背熊腰,雙目如炬,一臉濃黑的連鬢胡子,站在那兒,有如鐵塔一般。北魏皇帝聽說其人,甚是喜歡,忙把他召進宮裏,對他說:“郎官謂卿為虎,豈羊質虎皮乎?試作虎狀。”
他引用了一個典故,要弄清羊侃的本領。話中的意思是:人們都把你稱作一員虎將,從外表看果然如此;但不知你有什麼真本領,會不會隻是一隻披著虎皮的羔羊——見到青草就歡喜,見到豺狼就發抖。你學個老虎的樣子讓我瞧瞧好嗎?羊侃聞言,忙匍匐在殿上,四肢著地,脖頸高昂,學起老虎的樣子;隨即大吼一聲,震得大殿上的帷簾瑟瑟抖顫。皇帝急令起身。滿朝文武一看:在羊侃剛才手指抓過的石磚上留下了10個小坑。各個驚得目瞪口呆。皇帝高興地讚道:“此乃壯士耶!”當場賞賜給羊侃一把鑲珠寶劍。
後來,羊侃到了南方梁國,在簡文帝時羊侃任軍師將軍。當時正值侯景擁兵謀反,已攻占數城,直逼京城,情勢萬分危急。羊侃親率士卒,英勇抗敵,智勇雙全,使侯景不能獲勝。侯景狗急跳牆,施展一條毒計。他派人抓來了羊侃的兒子,將其捆綁起來推到城下,要挾羊侃,讓士兵高喊:“羊侃,你兒子的性命在我主手中,你是要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要那個行將崩潰的都城?”羊侃怒目圓瞪,氣得狂叫:“城中萬千百姓的生命猶在我手中,我豈能顧及自己一個兒子的死活?要殺,你們盡早殺了他吧!”惡毒的侯景並不立即處死他的兒子,連續幾天都來折磨羊侃。
在城上,羊侃看見兒子遍體鱗傷的慘狀,心如火焚。他眼含熱淚向兒子喊道:“孩子,我精忠報主,以身許國,大敵當前,決不能以你的生死來考慮進退啦!”說罷,綽弓搭箭,朝兒子射去。遺憾的是,還沒等擊敗敵人,羊侃就病故於京城之中了。簡文帝痛惜愛將之死,舉朝皆哀,賜他為護國將軍。
寓言解讀
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色厲內荏,外強中幹總會露出虛弱真相。
亡國怨祝
寓言出處
選自《論衡·解除》。《論衡》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麵相當廣泛,但主題思想卻很集中,就是作者概括的三個字:“疾虛妄”。
故事欣賞
晉國的中行寅,在家族大難當頭的時候,召來掌管祭祀的太祝,想問罪處治。
他質問道:“你為我祭祀,想必是供神的三牲祭品不肥美,齋戒的心境不虔誠,以至激怒了鬼神,使我們家族處於滅亡的境地。你為什麼要這樣?”
太祝簡回答說:“當年我們的先君中行密子,僅有車十乘,但他並不嫌少,每天思慮的是修養德行,崇尚正義,唯恐有所過失。而現在您已擁有兵車百乘,卻不考慮修備德行,隻嫌兵車不足。要知道濫造戰船兵車,窮兵黷武,勢必加重對百姓的征斂;賦稅徭役過重,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和責罵。您難道真以為祈禱上天會造福家族嗎?民怨沸騰,人心背離就會滅亡!而且您想我一人為您祝福,而舉國上下卻在詛咒您,一口稱頌難平萬眾怨恨,您的家族將亡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我又有什麼罪呢?”
中行寅聽了羞愧萬分。
寓言解讀
國家興亡在於人心向背。
曲突徙薪
寓言出處
選自東漢班固撰《漢書·霍光傳》。班固,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史稱他幼年好學,博覽群經。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他繼父誌,開始私撰《漢書》,被人誣告,下獄問罪。他弟弟班超上書解釋,明帝弄清原委後,任他為蘭台令史,後升為郎,典校秘書,繼續編著《漢書》,積20多年始成(他死後由妹班昭和馬續續寫其中一小部分)。《漢書》起自高祖,終於王莽,共記230年的曆史,分紀、表、誌、列傳,共100篇,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