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世間難辨識虛實有妙境(3 / 3)

故事欣賞

有個客人路過一戶人家,發現這家的灶是直道煙囪,近旁又堆積著幹柴。客人提醒主人,改為曲道煙囪並應挪遠柴堆,不然的話就會發生火災。主人默不作聲,不予理睬。

沒有多久,這家人果然失了火。四方鄉鄰趕來搶救,總算幸運,把火撲滅了。

主人感激不盡,殺牛擺酒來感謝眾位鄉鄰。他讓被火灼傷的人坐在上座,其餘的人論功排列。依次入座,唯獨沒邀請勸說改砌煙囪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當初,你如果聽從那個客人的勸說,不僅不用破費酒肉,也不致發生火災。現在論功請客,怎能忘掉那個提醒你改煙囪、挪柴堆的人,而隻把焦頭爛額的人尊為上客呢?”

主人這才醒悟過來,趕快去請那個客人。

寓言解讀

防患於未然,彌禍於無形,要善於預料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

橐駝種樹

寓言出處

選自《柳河東集·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貶官以後,創作了一係列優秀的寓言作品,短小精悍,寓意深遠,對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無情的嘲諷,有力的鞭撻。他繼承了先秦以來寓言創作的成就,吸收了民間寓言幫事的營養,使寓言發展成了一種獨立的、完善的文學樣式。

故事欣賞

橐駝以種樹為業,技術精湛。長安城裏植樹以供觀賞的富豪人家和果品商販都爭著請他。凡是他種植、移栽的樹,沒有一株不能成活,而且枝葉茂盛,果實早熟,連年豐收。其它種樹的人,雖然千方百計察看、模仿,但沒有一個能趕上他。有人問這是怎麼回事,他答道:“並不是我有什麼神工妙術能使樹木繁茂長壽,隻不過我能按照它的自然生長規律去栽培罷了。栽培樹木的要領是:讓根舒展,施肥適量,選土適宜,培土填實。種好以後,就不要再去隨意擺弄它。總之,栽植的時候,要像護理嬰兒一樣精心細致,栽種完畢,則聽其自然生長。這樣,就順應了樹木的生長規律和它自己的生活習性。所以說,我隻是不妨害它的生長,並不能使它枝繁葉茂;也僅僅是不抑止、損傷它結果,而不能使它早熟高產。而別的種樹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搞得樹根拳曲,又變易了土質,施用肥水不是過多就是欠缺。即便有人不是這樣,卻又過分溺愛、操心,時常擺弄。更有甚者,居然用手指去摳掐樹皮以檢驗它的死活,搖動樹根去觀察填的鬆緊,這就日益背離了樹木的生長規律和生活習性。這樣做,說是愛它,其實是害它;為它操心,其實是糟蹋它。所以他們種的樹都不如我,我又有什麼特殊能耐呢?”

寓言解讀

要按客觀規律辦事。否則,事與願違。

臨江之麋

寓言出處

選自《三戒》。柳宗元在謫居永州時所寫,借麋、驢、鼠三種動物的可悲結局,諷刺了社會上的三種人。

故事欣賞

臨江有一個人,獵獲了一隻小駝鹿,把它帶回家去喂養。一進門,他家豢養的一群狗都流著口水,搖著尾巴跑過來。獵人大聲嗬斥,對狗進行恐嚇。以後,他每天都把小駝鹿抱到狗的跟前,訓練狗不要傷害它,過了一些時候,又逐漸讓它們在一起遊戲,日久天長,狗終於訓練得能完全按主人的意思同小駝鹿和睦相處了。

小駝鹿一天天長大,竟然得意忘形,以為狗真是自己的好朋友,整天和它們在一起廝混嬉戲,日益親昵。那些狗畏懼主人,隻得順從小駝鹿,友好相待,然而仍然時常舔著舌頭,很想吃它。

這樣過了三年。一天,小駝鹿偶然走出獵人家門,看見路上有很多狗,就跑過去想同它們玩耍。那些狗一見小駝鹿,喜出望外,立即狂怒嗥叫著,一哄而上把它撲倒,咬碎吃掉,路上亂七八糟地丟下些皮毛骨頭。

小駝鹿到死也不明白狗為什麼要吃它。

寓言解讀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卻了自己的種群本性,而且在養尊處優的情況下沒有學會區分敵我,也不懂得獨處時趨利避害。倚仗他人勢力求得與對方要好的那種人為非作歹或懦弱無能,靠山一倒,很快垮台。同時,也告訴人們不要企圖扭曲、改變事物的本性,越想改變,麻煩就越大,順勢而為才是根本。

黔驢技窮

寓言出處

選自《三戒·黔之驢》。

故事欣賞

從前,貴州一帶沒有毛驢。後來,一個好事人用船從外地運回來一頭。運回來後又沒什麼用處,便把它放在山下。

山中老虎初次看到毛驢,見它身軀龐大,以為是頭神獸,十分畏懼,悄悄躲在樹林裏偷看。過了一些時候,見驢沒有什麼舉動,就小心翼翼地出來向它靠近,但仍弄不清它是什麼東西。

一天,老虎正在觀望,毛驢突然大叫一聲,嚇得老虎拚命逃竄,以為這頭神獸要吃自己,萬分害怕。後來經過多次觀察,並沒有發現驢有什麼特殊本領,漸漸連驢叫也聽習慣了。於是,老虎又開始在毛驢左右走動,不過終究還不敢和它爭鬥。以後又進而戲弄,撩逗它。毛驢見老虎衝撞,冒犯自己,不禁大發脾氣,抬腿踢了一蹄子。老虎一見大喜,心想:“原來這家夥就這麼點本事!”於是,大吼一聲,平地躍起,猛撲過去,咬斷了驢的喉嚨,吃盡驢肉,方才離去。

寓言解讀

貌似強大,裝腔作勢,借以嚇人,一旦被識破,後果悲慘。諷刺那些虛有其表,外強中幹,無德無才的人。

枕麇而斃

寓言出處

選自皮日休《皮子文藪·悲摯獸》。皮日休,字逸少,後改字襲美,今屬湖北省人。他曾任太常博士,後參加黃巢起義軍,黃巢入長安稱帝後,他做翰林學士,可能在起義失敗後被殺害。他的詩文富有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對晚唐政治的腐敗黑暗,作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皮子文藪》是他自編的詩文集,其中有不少小品文和寓言故事。

故事欣賞

一個農夫,手持弓箭在沼澤地帶看守莊稼。他巡視了一陣,來到一塊葦地旁邊休息。

他靜靜地坐在那裏,不曾觸及蘆葦,卻看蘆花無風吹動而紛紛飛起,好像有什麼東西在葦叢裏舞弄似的。他仔細張望,發現原來是隻老虎,在那裏跳躍吼叫,看它那副歡躍的樣子,就象捕到了什麼。農夫猜測老虎是因為看見了它的獵物,才這樣撒歡的,便急忙拿起了弓箭,隱蔽起身子,瞄準了老虎。趁它再次高興得躍起的時候,一箭射去,正中虎腋,隻聽得“轟”的一聲,老虎撲倒在地。

農夫跑去一看,那隻老虎枕在一隻死獐身上斃命了。

寓言解讀

略有所獲,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總會招致失敗。

氓作氓怖

寓言出處

選自《笠澤叢書·廟碑》。陸龜蒙,字魯望,今江蘇省蘇州市人。舉進士不第,做過蘇州、湖州兩郡的從事,後隱居鬆江甫裏,人稱甫裏先生,著有《笠澤叢書》、《甫裏先生集》。他名為隱居,但並未忘記現實,他的小品文往往應用寓言或曆史故事,托古諷今,指物言事,對晚唐的黑暗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故事欣賞

甌、粵一帶,信奉鬼神。山巔河畔有很多造的神鬼廟宇。對廟裏的神像,相貌凶猛威武、黝黑高大的,尊為將軍;溫良敦厚,麵白年少的,就呼為某郎君;神態尊嚴的老婦,則恭稱老母;姿色豔麗的婦人,便叫做仙姑。

人們還給它們修建了寬敞的庭院殿宇,築起高高的階台。兩旁的老樹,株密葉茂,上麵滕蘿盤繞,鴟鵂營巢築窩。廟裏還到處雕塑彩繪著神鬼的車馬隨從,奇形怪狀,陰森可怕。

農夫們自己製造了這些偶像,自己又畏懼敬奉它們。供祭的時候,大的殺牛,稍次的宰豬,最差也不小於雞犬,酒食魚肉寧肯自己不吃,也要供祭神鬼。倘若一時怠慢失敬,老幼個個抖瑟害怕,唯恐神鬼降災。逢上疾病死喪,不認為是恰值時疫或壽數已盡,統統歸於鬼神。

寓言解讀

氓作氓怖,自欺自愚,一旦覺醒,打碎偶像。

宋人禦馬

寓言出處

選自《論衡·非韓》。《論衡》以唯物主義觀點,犀利的筆鋒,淵博的知識,對當時表現在各個領域的種種天道神權迷信思想給予了尖銳的批判,充滿了反正統思想的戰鬥精神,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故事欣賞

宋國有一個趕路的人,他的馬不肯前進,他就殺死一匹馬,並把屍體投入溪水。接著他又繼續趕路,他的馬還是不肯前進,他又殺死一匹馬,並把屍體投到溪水裏去。像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多次,即使是造父用來對馬樹立威嚴的辦法,也不過如此了。沒有掌握造父馭馬的方法,而隻是學到了造父的威嚴,這對於駕馭馬是沒有益處的。君主中的那些不肖者,就有點像這個宋國人的做法。君主沒有掌握用民之道,而隻是濫施淫威。威嚴的手段越多,人民越不為他所用。亡國的君主,大多都是以繁多的威嚴手段來使用他的人民。所以威嚴不可以沒有,但也不值得專門依仗威嚴。譬如像鹽對於滋味。大凡用鹽,必須有所依托,但不適量就會把所依托的菜肴弄壞,從而變得不可吃了。威嚴也是這樣,一定要有所依托,然後才可以施行。

寓言解讀

隻學形式,不學內容,隻看現象,不看本質,是不行的,禦馬是這樣,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學無術,蠻橫行事,應該自責自問。

儒子驅雞

寓言出處

選自《申鑒·政體》。荀悅,字仲豫,東漢末期潁陽(今河南省許昌縣)人。獻帝時曆任侍講、秘書監、侍中等官職。所著除《申鑒》5篇外,還撰有《漢紀》30篇。

故事欣賞

一個書生在那裏趕雞。他追得急了,雞受驚亂竄;趕得慢了,雞又停住觀望。

雞剛要向北,他突然攔截,便掉頭跑到南邊去了。雞剛要往南,他又一攔,雞又回身向北跑去。當他迫近時,雞就撲打著翅膀飛去;當他遠離時,雞又漫不經心地隨意走動。

應該是在雞安閑的時候,接近它。當雞徘徊不定,神情不安時,用食物去喂它。不要硬趕而去誘引,才是趕雞的最好方法。雞安詳不驚,自己就會順路回家。

寓言解讀

要講究方式方法,因勢利導;胡亂折騰就會一事無成。

燭雛的罪狀

寓言出處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晏子春秋》語言明快、簡捷、幽默和風趣,人物對話富於性格特征,特別是洋溢於人物語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語言的辛辣和譏諷。

故事欣賞

齊景公非常喜歡捕鳥,他常常將捕獲的各種各樣的鳥養起來賞玩,還專門指派了一個名叫燭雛的人主管捕鳥的事。

有一天,燭雛不小心,讓捕獲的鳥飛走了。於是齊景公十分生氣,他大發雷霆,準備殺掉燭雛。晏子知道這件事後,趕緊跑來見齊景公。他對齊景公說:

“燭雛犯了罪,請讓我來一一列舉他的罪狀,然後大王按他的罪過來處死他吧。”

景公同意了晏子的請求。

於是晏子派人把燭雛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麵曆數燭雛的罪狀,說:

“大王派你專門看管鳥,你卻粗心大意讓鳥飛掉,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因為鳥飛掉的緣故而殺人,讓大王背上殺人的名聲,這是第二條罪狀;如果讓別的諸侯王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大王把鳥看得比人命還重,從此壞了大王威望,這是第三條罪狀。”

晏子一口氣列舉了燭雛三大罪狀後,請齊景公處決燭雛。

齊景公在晏子斥責燭雛罪狀的時候早已醒悟過來,他擺擺手說:

“不要殺了,不要殺了,寡人盛怒之下差點做了錯事。多虧愛卿指點。”

就這樣,齊景公不但沒有殺燭雛,還向他表示歉意。同時又向晏子表示感謝。

寓言解讀

足智多謀的人在正麵批評可能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往往采取側麵迂回的辦法取得成功。

守財奴與猴子

寓言出處

選自《拉封丹寓言》。

故事欣賞

有一個人掙了錢總是攢著不用。為了確保掙來的錢安全,這個守財奴把家搬到了一個四麵環水的島上。他想,這樣利用水就可以阻擋賊人的侵襲。這樣的生活對一般人來說是毫無樂趣可言的,可這個守財奴卻過得興趣盎然。他仍然不停地攢錢,白天黑夜不倦地估摸、清點、計算這些錢幣,點錢成了他的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一個任務。

他不停地點錢不止是為了看自己到底積攢了多少錢,這裏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常常發現錢數和實際賬目總是對不上。

原來,是他養的一隻猴子——依我看,這隻猴子要比它的主人聰明得多——它一直不斷地從窗戶裏把一枚枚多布朗扔進海裏,因此造成了錢數和賬目總是不符。

房門上著鎖,錢幣都堆在賬台上。一天,猴子腦子裏又生出一個壞主意,它想用金錢向大海做一次大奉獻。它打開了錢袋,它大概想證明一下自己的投擲技能和力氣,於是它一會兒取出幾枚多布朗,一會兒又取出一枚雅各布斯,一枚杜卡頓,接著又是幾枚玫瑰色的諾布爾,這些被人類寄予希望的金屬硬幣,都被這隻猴子扔向了大海。

要不是它聽到它的主人把鑰匙插進鎖孔開門進屋的聲音,那麼所有的錢幣都將飛進大海。

寓言解讀

既然我們掙到了錢,就應該讓它為我所用,如果隻是會積攢,而不知道用,即使再有錢,也和窮光蛋沒什麼分別。

倒黴的賈布利科夫

寓言出處

選自《謝·米哈爾科夫寓言》。

故事欣賞

賈布利科夫邁著碎步上樓,他一邊走,一邊想:“從小察言觀色,敬重上司,該笑就笑,該捧就捧,該讓座時快讓座,該回避時閉眼睛。假如在人生的路上,你通曉這些規矩,保你沿著供職的階梯步步高升,不費吹灰之力……”忽然,怎麼搞的?邁過門檻兒,走進心馳神往的辦公大廳,當著眾人的麵,大家都看見,賈布利科夫隻向上司微微點點頭,居然沒有鞠躬,而上司還以為他是在遞交最高蘇維埃代表的榮譽證!

賈布利科夫遞上一份待簽的文件,直挺挺地站著,頭也不低,立在辦公桌旁,似一尊石像,臨走的時候,也沒有行禮。

咦!大家都反對流言與謠傳!可是議論與猜測接踵而至:“是他姐夫當了部長?”“莫非是他的女兒嫁給了宇航員?”而倒黴的賈布利科夫實際上並未走運,對於升遷機遇,他一下子失去了自信,回想起首長令人生畏的麵孔,他在廁所裏狠狠地咒罵自己,是一時神經錯亂斷送了他的前程。

寓言解讀

麵對機遇,我們應冷靜而富有勇氣地去爭取。不要讓膽怯與不自信斷送了夢寐以求的理想。

隱士和熊

寓言出處

選自《克雷洛夫寓言集》。

故事欣賞

有一個沒有親屬的人,孑然一身,住在遠離城市的荒僻森林裏。隱士的生活開始是十分安逸的。穿過美麗的草原和茂盛的樹林,越過山峰和溪流,躺在軟綿綿的青草上,的確是賞心悅目!然而,如果沒有人共同享受這些快樂,也還是十分寂寞的。隱士不久也承認離群索居並不愉快。他到森林中的草地上散步,想找個人說說話兒。

他看見幾尺以外有一隻健壯的大熊,他脫下帽子,向他的新朋友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他的新朋友也很高興,伸出一隻毛茸茸的爪子,和他握了握手。他們開始攀談起來,不久就成了好朋友。

在一個人的漫長歲月中,隱士找到熊做他的伴兒,心裏十分高興。他整天和熊形影不離,沒有了它心裏就不痛快。

有一次,在一個明朗的夏天,他們計劃要到森林裏的草地上溜達,還要翻山越嶺去遠足。因為人的力氣總比不上熊,隱士因正午的炎熱而覺得累了。熊回頭看到它的朋友遠遠地落在後麵,心裏充滿了關切,勸說隱士睡覺休息一下。

隱士認為有睡覺的必要,躺下來,打了個嗬欠,很快就睡熟了。於是熊忠實地守候在朋友身邊。

一隻蒼蠅落在隱士的鼻子上,熊連忙驅趕,可是趕來趕去,那討厭的蒼蠅總是圍著隱士飛來飛去。這下可把熊惹惱了,它撿起一塊大石頭,等到蒼蠅歇在隱士的額角上時,使勁兒把石頭向隱士的腦袋砸過去。這一下砸得可好,蒼蠅被砸死了,隱士的腦袋也裂成了兩半,熊的朋友就永遠長眠不醒了。

寓言解讀

緊急的時候得到幫助是寶貴的,然而並不是人人都會給予恰當的幫助,殷勤過分的蠢才比任何敵人都要危險。

尋找點金石的瘋子

寓言出處

選自《泰戈爾寓言》。泰戈爾的作品中包含著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啟示,謳歌對人民的真摯的愛,抒發對整個大自然、整個人類,以及整個宇宙間的美好事物的讚頌。

故事欣賞

一個流浪的瘋子在尋找點金石。他褐黃的頭發亂蓬蓬地蒙著塵土,身體瘦得皮包骨。他雙唇緊閉,就像他緊閉的心門。他通紅的眼睛就像螢火蟲用燈亮尋找它的愛侶。一個村童走上來問:“你腰上的那條金鏈是從哪裏來的呢?”瘋子被嚇了一跳,那條本來是鐵的鏈子真的變成金的了!這不是一場夢,但是他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變成的。

他狂亂地敲著自己的前額。什麼時候,嗬,在他不知不覺之中成功了?拾起小石頭碰碰那條鏈子,然後不看看變化與否,就把它扔掉,這已成了習慣。就是這樣,這瘋子失掉了本已到手的那塊點金石。

太陽西沉,天空燦金。瘋子沿著自己的腳印走回,去尋找他失去的珍寶。他筋疲力盡,身體彎曲,他的心像連根拔起的樹一樣,萎垂在塵土裏了。

寓言解讀

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和信心,心浮氣躁隻能把唾手可得的好機會失掉。

大鵬與焦冥

寓言出處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晏子春秋》多側麵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

故事欣賞

晏子是齊國有名的賢相。晏子很有學問,足智多謀,善於諷喻又敢於直諫,他經常跟齊王一起議論國家大事或談論學問。

有一天,齊景公和晏子坐在一起聊天。齊景公問晏子說:“天下有極大的東西嗎?”晏子回答說:“有哇。大王想要我說給您聽嗎?”齊景公說:“我想知道天底下最大的生靈是什麼?”

晏子說:“在北方的大海上,有個叫大鵬的鳥,它的腳遊動在雲彩之中,背部高聳入青天,而尾巴則橫臥在天邊。大鵬在北海中跳躍著啄食,它的頭和尾就充塞在天和地之問。它的兩個闊大的翅膀一伸展,就無邊無際看不到盡頭。”

齊景公驚奇地說:“真是不可想象!不可想象!那麼,天下有沒有極小的生靈呢?”

晏子回答說:“當然有。東海邊有一種小蟲,它小到可以在蚊子的眼睫毛上築巢。這種小蟲子在巢裏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它們經常在蚊子的眼皮底下飛來飛去,可是蚊子連絲毫的感覺也沒有。”

齊景公說:“太妙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新奇的事,那是什麼蟲子呀?”

晏子說:“我也不知道它確切的名字叫什麼,隻聽說東海邊有些漁民稱這種蟲子為‘焦冥’。”

齊景公十分感慨地說:“世界之大,真是無奇不有啊!”

寓言解讀

大鵬和焦冥,是先人們想象中的極大和極小的生靈。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和運動,形式是極其複雜、多樣的,因此,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知識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

望洋興歎

寓言出處

選自《莊子》。

故事欣賞

綿綿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黃河。水勢之大,竟漫過了黃河兩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麵也被水漲得越來越寬闊,已經看不清對岸的牛馬了。河神見狀歡欣鼓舞,他自我陶醉,以為天下美景已盡收自己的流域。

河神洋洋得意順流東下,到達大海。朝東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見邊際,這使他頓時大吃一驚,一掃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無邊的海神,不禁大發感慨:俗話說的真是好,隻有見識短淺的人,才認為自己高明。這說的正是我這類的人啊!

一番反思,河神想到曾有人說過,即使是孔子的見聞與學識也還是有限的;伯夷的高尚品德也沒能達到頂點。那時我並不相信這樣的評價。今天我看到坦蕩無垠的海神如此浩瀚廣博,一望無際。在事實麵前我才明白這話講得對。要不,我的所作所為定會被深明大義的賢者所笑話。

聽完河神的一番自省,海神開口了。他說,井裏的青蛙由於受自身居住環境的限製,不可以同它講大海;夏天的昆蟲受季節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說冬天;見識淺的人孤陋寡聞,受教育有限,不會聽懂大道理。現今,你河神走出河流兩岸,眺望大海,開闊了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淺薄,才能同你談談大道理。

寓言解讀

世界是無限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無止境的。知道少的人,往往以為自己不知道的也少;知道多的人,才會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自我滿足是知識淺薄、眼光短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