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考孔聖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有70個之多,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門生之一。
一天,顏回請來當時有名的木匠魯班為老師孔子刻書。魯班手藝高超,他一邊聽顏回念,一邊用鑿子刻,不一會兒工夫就把竹板都刻完了。
書刻完了,魯班說:“孔子是很好,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所以,我不太喜歡他!”顏回聽後,立即說道:“孔子博學多聞,每天講學論道,根本沒有時間來做工……”
魯班又說道:“孔子博學多聞,我刻個字他如果能認得出來,我也拜他為師。”
顏回說:“現在沒有竹板了,你就說怎麼動鑿子就行!我記下來。”
魯班說:“豎鑿六下,橫鑿九下。”顏回聽了不知所雲,思索了半天也答不出來,就去請教孔子。
孔子說:“要回答這個問題,他給了我多長時間?”
顏回說:“臨走時,他隻伸了三個指頭。”
孔子問:“三年?”
顏回搖搖頭說:“不是,那也太長了點!”
“三個月吧?”
“那也太長了吧!”
孔子說:“哦!那他是叫我們在三日內回答他吧!”
第三天,魯班問顏回道:“孔子,你猜出來沒有?”
顏回把他同孔子講話的過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魯班說:“孔子到底博學多聞啊,猜對了。”可顏回仍然不知道魯班說的是什麼。
原來,魯班要刻的是個“晶”字,三個“日”一合起來就是“晶”。
乾隆與艄公對對
清朝時,乾隆皇帝曾三下江南。有一次來到揚州,正好陪同的官員中有個叫阮名的揚州人。
於是,乾隆皇帝向他問起了揚州的風土人情,阮雲回答道:“揚州是曆史文化中心,上自八十老叟,下至七歲孩童,都能吟詩作對,出口成章。”
乾隆皇帝想了想,這不是說大話嗎?就隨手指著船尾老艄公問道:“他也能吟詩作對嗎?”阮雲點頭稱是。
於是乾隆對老艄公說:“老翁,趁現在沒事,我們對副對子怎樣?”
老艄公道:“哎呀,我是個大老粗,一個字都不認識,哪會對對子!”
阮雲笑道:“老翁不必謙虛,你就對吧!”
這時,船已蕩到一座寶塔附近,那塔叫文峰塔,遠遠望去,雄偉壯觀。乾隆觸景生情,脫口吟了一句上聯:
一塔峨峨,七層四麵八方。
說罷把頭轉向了老艄公。老艄公沉思良久,伸出手搖了搖,沒有回答。看到這裏,乾隆取笑阮雲道:“我說你是在說大話吧。”
阮雲拍了拍大腿說道:“人家早已經把對子對出來了。”頓時,乾隆像和尚摸不著頭腦一樣,皺著眉頭思索起來。
阮雲道:“下聯就是他那搖著的手!”
於是,阮雲向乾隆皇帝詳細地解釋了一番。乾隆皇帝知道這是阮雲即興編造出來的,但不禁為他的敏捷才思而拍手叫好。
原來,老艄公“搖手”即是“隻手搖搖”,五指的樣子是“三長兩短”,合起來就是:
隻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
唐伯虎評點花魁
明代才子祝枝山以字聞名於蘇州,人們以擁有祝枝山的墨寶而視為驕傲。祝家有一花園,山也青青,水也清清,每到春深,滿園飄香,各種花卉競相開放,尤以牡丹為最。一到此時,酷愛詩文也愛花的祝枝山總要三天一筵、五天一席地邀請友人吃酒賞花。
一日,祝枝山又請來幾位好友,擺宴於後花園的牡丹亭旁,望滿園牡丹,姹紫嫣紅,祝枝山舉杯道:“各位可謂姑蘇城中名人雅士,今日請各位慧眼識花,評點園中花魁。”
一時間大家都來了興致,指指點點,甚至爭得麵紅耳赤。有的說姚黃應是一品,有的說魏紫應該問鼎。最後是眾說紛紜,爭不出個高低上下。在大家爭論得沸沸揚揚之際,惟見唐伯虎穩坐桌前,仍淺斟慢飲,一副局外人模樣。
祝枝山知道唐伯虎不但是繪畫大師,也是賞花評花的行家裏手。於是就相邀唐伯虎說出自己的高見。唐伯虎也不推辭:“依我之見,園中牡丹,百無一是。”
眾人一聽心中不禁一沉:“這唐伯虎也太傲了,難道這滿園牡丹就沒有一種他看上的?”
誰知祝枝山聽後卻哈哈大笑:“唐兄評花,正合我意。百無一是,自無一是!”
眾人一時更加糊塗,不知二人所雲。後聽祝枝山一說,方才頓悟,連稱妙極。
原來,謎底是白牡丹。百字去掉上麵一橫成白,自字去掉裏麵一橫也是白。
尼姑背醉漢
古時候,一個男人喝醉了酒,搖搖晃晃地回家去。他顛至一座庵堂前,跌倒於地,昏睡不醒。此時年輕尼姑化緣回庵,看見醉漢癱臥如泥,便將他扶起,背進了庵堂。
這事很快地在遠村近戶風傳開來,很多人罵那尼姑“淫賤”,要綁她沉塘,以正鄉風。
一位布衣老儒聽了,連連搖頭說:“冤哉,冤哉,錯怪人了。”
眾鄉民迷惑不解地問:“那尼姑與醉漢是什麼關係呢?”
老人笑曰:“諸位莫急,待老朽吟詩兩句,大家明白了。”
說罷,他搖頭罷腦,哦詩兩句:
醉漢妻弟尼姑舅,尼姑舅姐醉漢妻。
原來,醉漢是尼姑的父親。
韓信受書
大將軍韓信還沒有發跡的時候,生活很艱苦,大家都看不起他。一日,在城樓下,他向一位老人請教上進之術。
老人從屋裏拿出一捆竹簡來送給他。韓信問道:“老先生,不知道這是部什麼書?”老人回答說:“《九丘》、《八索》,除卻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