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斂銅
一人專門好撞席,名為攝座,席長出令譏諷他說:
單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
除卻禾邊口,添鬥便成科。
諺曰:“寧添一鬥,莫添一口。”譏諷之語透露其中。
主人也討厭他,皺眉變色道:
單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
除卻水邊羊,添易便成湯。
“湯”繁寫為“湯”。諺曰:“寧吃歡喜湯,莫吃皺眉羊。”同樣含有譏諷的意思。
撞席人說:
單同本是同,添金便成銅,
除卻金邊同,添重便成鍾。
諺曰:“見錘不打,何處斂銅。”
三人同說酒令,均用拆字法,席長與主人借行令譏諷撞席者不可白吃,撞席者亦借行令解嘲,皆見其巧。
曹雪芹解謎做菜
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不僅寫得一手好文章,而且也是個烹調高手。一天,他邀好友敦敏和於叔度到家裏做客,笑著問道:“二位,請問你們喜歡吃什麼菜?”
敦敏笑著說道:“我喜歡的菜藏在下麵的這四句詩裏:
身體白又胖,常在泥中藏,
渾身是蜂窩,生熟均可嚐!
曹雪芹聽罷,馬上知道了敦敏想要的東西,轉過身,他又問於叔度:“你喜歡吃什麼菜呀?”
於叔度慢慢地說道,他我喜歡吃的菜也藏在下麵的這四句詩裏:
有頭沒有頸,有氣冷冰冰,
有翅不能飛,沒腳千裏行。
曹雪芹聽罷,也馬上知道了於叔度喜歡吃的菜,頻頻點頭道:“好,好!待我去做來!”
沒過一會兒工夫,兩盤佳肴端上桌來,那真是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於是,三人圍坐桌前,暢飲起來。
原來,敦敏要的菜是藕,於叔度要的菜是魚。
妙語連珠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博覽群書,精通典故,談鋒甚健。一日,他閑來無事,擺了一桌家小酒請蘇軾過來小憩。
秦觀提出製謎猜謎,蘇軾響應。秦觀先製一字謎:
四個不字顛倒顛,四個八字緊相連;
四個人字不相見,一個十字立中間。
蘇軾首先猜中了,賞美酒一杯,他一飲而盡,然後說:“我曾聽人巧借唐代大詩人元稹《鶯鶯傳》賦一字謎,久思不得其解,有請賜教。”
鶯鶯小姐去上香,香頭插在案幾上。
遠看好似張秀才,近看卻是一和尚。
秦觀撫掌大笑,猜中連說妙極,自然得賞酒一杯。
酒畢,蘇軾對秦觀說道:“我以詞牌為底,製一謎麵,請你猜射。”
東君負我春三月,我負東君三月春。
秦觀一猜即中,又得賞酒一杯。
故事的謎底分別是:米、禿和《字雙雙》。
李時珍收徒
明代的李時珍,很有文采,但由於寫了不好的八股文章,沒有進入仕途。後來他憑借自己的勤奮,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做了一名郎中。
李時珍很痛恨那些草菅人命的江湖醫生,他們開的處方謬誤百出,為了造福後世,他決心親自編一本書。
要編這樣一本書,必須到山林中采集草藥並驗證它們的藥性。臨走前,李時珍決定收個徒弟,跟自己一起采藥。
聽說李時珍要收徒,很多少年都來報名,但聽說要到杳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很多人退縮了。最後隻剩下了兩個少年,他們一個姓張,一個姓李。
李時珍笑著說:“到深山采藥是一件充滿危險的事情,經常會碰到一個字,你們誰猜到了這個字,我就帶誰。”
兩個少年聽了,急忙讓師傅說。於是李時珍說道:
左邊右邊全是樹,中間是個麻雀窩。
大哥掏雀叉開腿,小弟伸手往上摸。
兩個少年思索了很久,最後姓李的少年猜了出來,李時珍不負前言,收他作了徒弟。
原來,這個謎語的謎底是“攀”字。
秀才觀燈
一年一度的燈節到了,兩個秀才一起到街上觀燈猜謎。他們心裏卻誰也不服誰,背地裏互相說對方的壞話,他叫他“窮酸”,他叫他“腐儒”。
滿街彩燈,令人目不暇接,這時隻見一處人頭攢動,二人近前一看,原是懸掛一條詠物燈謎,謎麵生動有趣:
珍珠白小姐,許配竹葉郎;
穿衣去洗澡,脫衣上牙床。
兩個秀才冥思苦想了半天,結果還是沒有猜出來,難分高下,臨走時都說這謎語有傷大雅。兩個人在大街上又轉了半天,又在一處燈謎麵前駐足,隻見上麵寫道:
長腳小兒郎,吹簫入李堂。
愛喝米紅酒,拍手見玉皇。
兩個秀才又冥思苦想了半天,還是沒有猜出來,又鬧了個平手。有人知道此情後,戲謔兩個秀才是不分伯仲,難爭高低。
其實,這兩個謎語都很簡單,第一個謎底是粽子,第二個謎底是蚊子。
乾隆晚膳製謎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嗜好瘦辭隱語,經常要一些文人學士編製燈謎給他猜。他自己也喜歡製謎給宮廷裏的人猜,射中謎底者當眾賜賞。
一天傍晚,乾隆皇帝用完晚膳,謎興突發,放出一條“文虎”,讓侍候他進餐的太監、宮女試猜,言明“猜中者賞白銀五十兩”。
乾隆皇帝聽製謎麵為四句詩:
腹內香甜加蜜,心中花紅柳綠。
白沙灘上打滾,清水河中沐浴。
眾人絞盡腦汁想了許久,也未猜出。有位長相俊俏的太監忽然想起剛才膳食之物,笑道:“萬歲爺,給銀子吧!我猜中了!”接著道出了謎底。乾隆拈須一笑,當即行賞。
原來,皇帝所吟的東西是元宵。
墨客拜壽
宋朝仁宗年間,張升為人正直,是個有名的清官,他曾任禦吏中丞和參知正事。
張升告老還鄉後,在嵩陽紫虛穀搭建一草堂,應四時之變,荷鋤阡陌間,種瓜點豆,春種秋收,素食淡飯,布衣草履,怡然自樂,過著像陶淵明一樣的田園生活。
張升八十歲的時候,當地文人墨客和親朋好友來為他祝壽。一位書法家親筆寫了一個鬥大的字送給老壽星,老壽星邊看邊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