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諷喻篇(3)(1 / 3)

第三個來的是個財主,這家夥作惡多端,人人痛恨。他知道這人來一定希望做官,希望有才氣。於是便說:“這‘林’字拆開是兩個‘木’,東邊木升官,西邊木出才。”

說完,他看也不看一眼,就在一個“木”字旁加了個“官”字,在另一個“木”字旁加了個“才”字。財主聽後,氣得當場昏死過去了。

清和橋上對詩

從前,大清和河上有一座橋,叫“清和橋”。這年春天,一位身材苗條、頭戴芙蓉花的少婦正在河邊洗衣裳。廟裏的一個和尚和當地的一個秀才到清和橋上來遊玩。

二人在橋上走著,見橋下洗衣的少婦長得漂亮,便不懷好意,站在橋上對起詩來。和尚先念道:

有水也念清,無水也念青。

去了清邊水,添爭變成靜。

靜養性,僧人愛,

滿腹經文隨身帶。

有朝一日芙蓉花兒開,

給我和尚端上來。

和尚念罷,秀才接著吟道:

有口也念和,無口也念禾。

去了和邊口,添鬥變成科。

科為貴,秀才愛,

滿腹詩文隨身帶。

有朝一日芙蓉花兒開,

給我秀才端上來。

他們二人的對詩,橋下的少婦聽得真真切切,頓時怒火滿胸,立即甩甩手上的水說:“這橋叫清和橋,你們隻說了‘清和’二字,聽我以‘橋’字作詩一首。”少婦於是怒聲念道:

有木也念橋,無木也念喬。

去了橋邊木,添女變成驕。

嬌娘美,人人愛,

生兒育女隨身帶。

有朝一日生雙胎,

一個當和尚,

一個當秀才!

和尚、秀才挨了少婦的一頓臭罵,灰溜溜地走了。

索畫討罵

蘇州城有個叫李漢周的人,依仗舅舅在朝中的勢力,魚肉鄉裏,無惡不作。雖然胸無點墨,卻總愛附庸風雅。

一天,李漢周聽說唐伯虎的畫絕世無雙,不可不存,但又怕唐伯虎不肯相讓。於是,李漢周想了一個好辦法——美人計,他從府中選了一個名叫秋菊的丫環,讓她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粉黛來化妝,坐最好的花轎,並且自己親自押送。

唐伯虎並沒有拒絕,很謙虛地說:“相公大名,久仰久仰。不才當場作畫,以免相公日後勞神。”

唐伯虎下筆如神,不一會工夫就在紙上畫了日、月、牛、橋四物,並題了十二個字:

日頭下,月亮旁;

有頭牛,站橋上。

李漢周連忙恭敬地用雙手接過來,並連聲道謝,要走的時候,扔下丫環秋菊,送給唐伯虎做酬金。

唐伯虎愉快地接納了,待李漢周走後,唐伯虎問明秋菊身世,然後給了她一些錢讓她回鄉孝敬父母去了。

李漢周回到家中,高興地將唐伯虎的書畫裱於中堂上。大凡讀書人見到唐伯虎所題四句,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隻是不告訴李漢周。

原來,唐伯虎說的是一個“腥”字,表示了對李漢周的厭惡之情。

秀才辱公子

明代有一富家子弟非常想做官,但由於目不識丁,隻得三日一小飲,七日一大宴地巴結官府,終於弄了個七品官銜,整天樂不思蜀。

一日,他對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說:“你看我弄個一官半職簡直易如反掌,何須寒窗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