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節 骨軟骨瘤病 第五節 骨尤文肉瘤
查房時間:2013年2月28日查房地點:骨科病房
查房內容:骨尤文肉瘤的術後護理 查房形式:三級查房
參加人員:護士長程宏。護士:薛瑞芳、劉敏、王琦、秦淑慧、任慶宏、齊小娟、楊靜、郭燕、李曼、王倩。
護士長程宏: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選擇的是一例骨尤文肉瘤的病例進行護理查房,骨尤文肉瘤是小圓形細胞的低分化的惡性腫瘤,它占所有原發性骨腫瘤的6%~8%,是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惡性原發性骨腫瘤,死亡率高,但若能及時給予恰當的治療和護理可降低死亡率。希望通過這次查房,我們共同提高對該病的醫學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共同探討治療該病的措施及方法,促進患者的身體康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下麵由責任護士薛瑞芳彙報簡要病史。
責任護士薛瑞芳:10床,患兒,男,6歲7個月,2012年11月1日因“發現左小腿包塊5個月餘,包塊增大伴行走不適10餘日”入當地人民醫院檢查。 CT示左小腿包塊大小約2.0 cm×2.0 cm,無疼痛,未重視。於2013年2月15日,患兒訴“左小腿疼痛劇烈進行性加重”遂就診我院,經檢查診斷為尤文肉瘤,入住我科。
查體:神誌清楚,可進行簡單溝通,查體配合,麵容消瘦,雙側瞳孔對稱,對光反射靈敏,左小腿被動活動明顯受限,皮溫增高,皮膚緊張,可捫及腫塊,壓痛廣泛。體溫:37.2℃。脈搏:12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90/60mmHg。X線檢查:骨幹或幹骺端骨質破壞較廣泛,呈蟲蝕樣,可有蔥皮樣骨膜反應和軟組織腫塊陰影;MRI可見瘤體處廣泛性骨質破壞,呈軟組織腫塊影;在CT上顯示為左脛骨組織的軟組織腫塊,骨質廣泛破壞。核素骨掃描未發現全身其他病灶。病檢:1枚2cm×
1cm×2cm大小灰白結節病灶,剖麵灰色,其間有出血、壞死;侵蝕左脛骨骨皮質,侵及周圍軟組織。病理診斷:左脛骨尤文肉瘤。
患兒於2013年2月24日在全麻下行左小腿截肢術。術程順利,安返病房,術後給予藥物化療。
現存的護理問題有:疼痛;有出血感染的危險;有失用綜合征的危險;活動無耐力;自我形象紊亂;皮膚完整性受損。
護士長程宏:在大家針對護理問題提出護理措施前,我想問大家什麼是骨尤文肉瘤?
護士王琦:骨尤文肉瘤是小圓形細胞的低分化的惡性腫瘤。它占所有原發性骨腫瘤的6%~8%,是兒童和青少年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疼痛和腫脹是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其次是神經根及脊髓等神經功能損傷,部分患者伴低燒,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紅細胞沉降率明顯升高,有時伴有白細胞增多和貧血。病變可產生較大的軟組織腫塊。
護士李曼:老師,骨尤文肉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如何診斷?
護士王琦:臨床表現:
1.疼痛: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大約有2/3的患者可有間歇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初發時不嚴重,但迅速變為持續性疼痛;根據部位的不同,局部疼痛將隨腫瘤的擴散蔓延。如發生於骨盆部位,疼痛可沿下肢放射,影響髖關節活動;若發生於長骨臨近關節,則出現跛行、關節僵硬,還伴有關節積液。本腫瘤很少合並有病理骨折,位於脊柱,可產生下肢的放射痛、無力和麻木感。
2.腫塊:隨疼痛的加劇而出現局部腫塊,腫塊生長迅速,表麵可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壓痛顯著,表麵可有靜脈怒張,有時腫塊在軟組織內生長極塊,2~3個月內即可逐人頭大。發生於髂骨的腫瘤,腫塊可伸入盆腔內,可在下腹部或肛診時觸及腫塊。
3.全身症狀: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症狀,如體溫升高達38~40℃,周身不適、乏力、食欲下降及貧血等。另外,腫瘤所在部位不同,還可引起其他症狀,如位於股骨下端的病變,可影響膝關節功能,並引起關節反複積液;位於肋骨的病變可引起胸腔積液等。
診斷要點:①多見於兒童及少年,好發於四肢長骨骨幹;②腫塊生長較快,局部疼痛、壓痛,皮膚潮紅、溫度高,淺靜脈充盈,全身可有發熱和白細胞增多,可發生肺及其他部位轉移;③根據臨床特點,結合X線攝片及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護士長程宏:大家針對患兒存在的護理問題談談相應的護理措施吧。
護士劉敏:疼痛、壓痛:與骨質破壞、腫瘤壓迫周圍組織以及手術有關。
1.評估詢問病史: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觀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質,進行體格檢查,注意患者生理、行為和情緒反應,必要時閱讀和回顧既往病史,使用疼痛評估工具評估患者疼痛的程度。
2.去除引起疼痛的刺激因素:截肢術後抬高患肢,檢查患者的姿勢和體位,主動耐心與患者交談,傾聽患者述說,醫護人員為患者進行操作時動作輕柔,解釋耐心,態度和藹。
3.心理護理:用通俗語言向家長和患兒解釋疼痛與腫瘤浸潤壓迫周圍組織有關,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建立信賴關係,患兒術後除了正常的術後疼痛外,還會存在長期的殘肢痛(感到殘肢疼痛)和幻肢痛(感到被切除掉的肢體疼痛)。這種疼痛用一般的止痛劑均無明顯的效果,需長期自主意識才能逐漸減輕,其過程中注意心理疏導,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分散其注意力,參加活動,選聽音樂,指導有節律的按摩等。
4.用藥護理:按“三級止痛”方案止痛,遵醫囑應用止痛藥物。觀察用藥後的效果,進行性的評估患者,調節止痛的方案。
責任護士薛瑞芳:潛在並發症:出血、感染:與手術創麵大組織暴露多有關。
1.應嚴密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意識、傷口滲血情況、引流液顏色、性質和量的變化,術後15~30min監測生命體征一次,平穩後改為24h監測一次,術後第3日體溫升至38.0℃,考慮手術應急作用及毒素吸收,在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的同時更加注重意識、尿量及全身皮膚黏膜色澤的變化。注重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加強患肢血運觀察,準確記錄出入量,對尿液的量、色、性質加強觀察,防止發生急性腎衰竭、傷口感染。術後第八日生命體征、心、肝、腎功能恢複正常。
2.有效抗生素控製感染,術後3日疼痛不減反而加重、體溫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感染可能性極大。
3.出血:在術後的12~24h,要使患兒的殘肢抬高,可在肢體下墊上橡皮枕。如出血過多則要立即通知醫護人員,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