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模式的創新和輻射——對煙台膠東在線“網上民聲”欄目運行的傳播學分析(1)(1 / 2)

鄧炘炘

膠東在線網站“網上民聲”欄目誕生於2003年[1],為煙台地方政府與民眾的信息溝通提供了一種新機製,該欄目已經開通近六年了。目前,當地政府和領導部門對“網上民聲”給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社會各界對它廣泛讚揚,民眾對它的期待和依靠也越來越大。六年的不懈努力和細致打磨,使得“網上民聲”躋身成功之列,成為值得仔細觀察和分析的一個網上傳播案例。

“網上民聲”為什麼會成功,它的成功經驗能否推廣擴散,它的做法能否化為更廣大範圍內的有效運行呢?迄今,全國已有70餘家黨政部門和新聞媒體到膠東在線參觀,學習“網上民聲”經驗;浙江在線、廣州大洋網、大連天健網、武漢長江網、山東壽光網等先後借鑒性地推出了類似欄目。這說明,有關的研究、總結和移植的努力已經在進行之中了。從中國新聞傳播近幾十年的曆史變化和發展來看,“網上民聲”現象的出現是一種慣性和必然,並有可能超出其自身的運行地域和作用空間,體現出更大的借鑒價值和普遍適宜性。

一、溝通民意管道的曆史發展

從“網上民聲”的名稱可以看出,它的基本定位和出發點是為了吸納民意,傾聽民聲、彙集各方呼聲、建議和批評等信息。一言以蔽之,這首先是一個下情上達的管道,也是一種改善下情上達信息流轉現況的探索努力。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聞傳播發展曆史來看,這種探索始終在推進,在穩步發展,並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這種努力的曆史發展過程並不簡單,其基本傳媒樣態也在不斷的選擇和變化之中。這其中不但有觀念和意識上的障礙,也有運行模式、機製探索和嚐試方麵的難度。請看這方麵的變化在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上的依次出現。

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報紙最先開辦和強化了讀者來信欄目或渠道,以此來反映普通讀者和民眾的呼聲和意見,這種受眾反饋模式不斷普及,在改變傳統和僵化的傳媒與受眾之間的傳受關係,以及在改變社會信息流轉格局方麵,發揮了很大作用,配合了當時的改革開放大局,也推動了新聞業自身改革的步伐。在這方麵,報紙走在了所有媒體的前麵。

然而,報紙受版麵空間、反饋時效和傳受互動方麵的限製,讀者來信作為一種傳受互動機製,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缺陷。1994年4月,中央電視台開辦了以深度報道為主、以輿論監督見長的電視新聞評論性欄目“焦點訪談”。這在中國電視史和新聞傳播史上,是一件標誌性的事件。“焦點訪談”迅速成長為全國家喻戶曉的電視欄目,也成為中央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焦點訪談”的深度報道和輿論監督節目選擇“政府重視、群眾關心、普遍存在”的選題,堅持“用事實說話”的方針,反映和推動了許多社會現實發展和進步過程中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許多“焦點訪談”的報道批評了各種不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社會民眾的呼聲和意見,成為國家政府和有關部門機構工作的決策依據和參考,為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受到三任國家總理的肯定和表揚[2]。但是,“焦點訪談”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例如,它單元容量比較小,一天一題隻能“以偏代全”;它基本屬於單向播告,缺少快速反饋互動機製;它麵向全國,傳播影響力大,同時也因為波及震動麵過大和“不加區別”,而受製於種種使用限製和顧忌。曆史事實證明,當全國各地的發展變化日益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時,“焦點訪談”作為“重型武器”的用武空間在多年運行之後,因顧忌心理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壓製,曾有的銳氣和鋒芒迅速消減,影響力明顯滑坡。

廣播電台在實現政府和民眾互動,反映和表達民意呼聲方麵的嚐試,深受電視的帶動。“廣播版”的“焦點訪談”始於2000年左右。河北人民廣播電台與河北省民主評議辦聯合開辦的“陽光熱線”欄目2002年6月3日開播,是全國省級電台開辦的第一個“政行風熱線”廣播節目。它曾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名專欄”,並連續兩屆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十佳欄目”稱號。2006年2月,國家廣電總局向全國廣播電台推廣“陽光熱線”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中紀委監察部、廣電總局分別發文要求省級電台都要開辦此類節目。全國56家省級電台和省市紀委係統的領導總計90多次到河北石家莊進行考察學習,各地廣播電台一度掀起“陽光熱線”欄目的開辦熱潮。事實上,在河北電台“陽光熱線”之前,類似的廣播熱線理政欄目在一些地市級電台已有開辦和運行,例如河北邢台、邯鄲等地市級電台。它們對這一模式的鍛造和磨煉也作出過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