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創新方式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淺析《人民日報》汶川地震報道(3 / 3)

對政府行為的報道通過災難現場一個個感人的細節、一件件鮮活的實例,密集而充分,有力地宣傳了黨中央、國務院在“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的危急關頭“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解人民群眾之所難”的為民情懷。向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全世界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中國政府正夜以繼日、竭盡所能地抗震救災,在一定意義上也反映出中國政府直麵災難的勇氣、戰勝災害的信心。這是對災區人民和其他廣大人民群眾的極大鼓舞和激勵。

三、及時表明黨報態度,把握輿論引導的話語權

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在初期輿論紛繁複雜之際,黨報在保證信息公布不缺位、不滯後的同時,也不能回避災難性事件所引發的各種問題,敢於在第一時間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發出聲音,指引方向,牢牢把握黨報在災難事件中輿論引導的話語權,鞏固主流輿論陣地。

此次地震災害發生後,《人民日報》連續刊發評論員文章,如5月14日至5月16日,《緊急行動起來》、《人民生命高於一切》、《打通生命之路傷亡減到最低》等言論分別指出:“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早一秒到達災區,多一分救災保障,生命的搶救就多一分希望。”“流逝每一分鍾,都令人心焦。贏得每一分鍾,都意味著生的希望。”文字鏗鏘有力,筆端飽含感情,從國家、民族的高度,抒發了對生命的尊重,感染力和指導性並重。

“人民時評”、“人民論壇”等言論專欄則聚焦抗震救災過程中的熱點,積極發言。如5月15日《奧林匹克精神與我們同在》有感於在“祥雲”火炬傳遞時打出的“汶川挺住”橫幅,並指出:在自強不息的拚搏、堅韌不拔的進取的奧林匹克精神感染下,人們正用各自的行動支援災區,為災區祈福。同時,言論也將視野轉向執政黨建設、國家未來的發展。5月13日“人民時評”《災難中凝聚沉著的力量》和5月14日“人民論壇”《公開、知情與理性》同時提到了新近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指出“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新的信息發布準則是戰勝災難的有效保障,因為“公開可以大大增加人們知情的機會”,“公開可以大大增加智者產生的機會”,“信息公開是實現‘謠言止於智者’的一個必要程序”。將此次政府信息發布之快、行動之迅速,標定為“打造公開透明的陽光政府”的好征兆。

這些評論具有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麵對災難性事件所帶來的始料未及的種種困難、問題,立足人民、著眼未來,體現了黨中央機關報的建設性高度,牢牢把握了輿論引導的話語權。

汶川地震突發,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人民日報》迅速反應,及時、如實地傳達災情信息,充分、密集地報道政府行為,發揮言論優勢,通過時效性和報道方式的突破創新,改變了以往把災難性事件看成負麵報道的認識,實現了災難性報道與輿論導向的一致性。既使真相跑在了謠言的前麵,又詮釋了我國政府對待災難和災難新聞的開明態度、負責精神,體現了黨和政府危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的不斷增強,有利於樹立政府的正麵形象。這樣的新聞實踐為黨報樹立了如何對待災難、如何報道災難新聞的榜樣,是黨報應對災難性事件的成功範例。

〔張寧斌:人民日報社工作人員,中國傳媒大學2007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