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創新方式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淺析《人民日報》汶川地震報道(2 / 3)

二、創新有關政府行為的報道方式,鞏固主流輿論的強勢地位

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黨報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和信息責無旁貸。長期以來,黨報以報道官方信息為主,往往讓普通讀者疏遠,無形中使黨報的影響力打了折扣。而災難性事件通常影響廣泛、波及麵大,要求政府各部門緊急行動起來,需要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同舟共濟。這就要求黨報改進宣傳策略、創新報道方式,在保持黨報報道權威性的同時,增強報道的親和力、可信性和可讀性,使相關的政策措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接受,並在政府行為的感召下,積極行動起來,實現主流輿論的團結和凝聚作用,鞏固並擴大主流輿論的影響力。

5月13日至5月16日,《人民日報》共刊發地震報道149篇,其中直接報道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人和中央機關的有34篇。政府決策、部署和中央領導人指導工作的權威信息發布是每天頭版的主角。以對抗震救災總指揮溫家寶總理的報道為例,綜合運用消息、特寫等新聞體裁,追隨總理在災區的足跡,注重對特定場麵以及總理個性化語言的客觀敘述,突出報道的現場感和感染力。如消息《都江堰→德陽→綿陽溫家寶深情看望受災群眾:要盡快解決災區突出問題》,標題即顯示了報道是以總理不辭勞苦奔波於災區為主題,消息主體部分則選取了總理深入災區的特定細節,如“溫家寶冒著危險,踩著泥濘,攀上瓦礫堆,走近施救地點。當他看到搶險人員正在解救兩名被困在廢墟下的孩子時,禁不住流下了熱淚。在雨中,溫家寶一直彎腰察看救援情況。他大聲告訴孩子,我是溫家寶爺爺,孩子們一定要挺住,一定會得救!”同時,消息也巧用背景材料,增加信息量,揭示新聞事實的意義。《坐火車—換汽車—乘輪船溫家寶輾轉趕到川北重災區看望受災群眾》一文中,緊接導語的一段背景資料:“……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最北、川甘陝三省交界處的廣元市青川縣災情比較嚴重,截至14日16時,全縣死亡1400多人,1萬人受傷。木魚鎮位於偏僻山區,在青川縣受災最重,木魚鎮初中教學樓垮塌,被埋學生一度多達460多人,……已從廢墟中救出了150多人。”新聞特寫則著眼於放大其中感人的細節,《在災難中學會堅強——溫家寶看望綿陽受災兒童紀實》一文中,當總理來到忍不住哭出聲來的劉小樺身邊時,寫到:“‘我應該把你們照顧好。’溫家寶哽咽著抓起她的手,用力地握著。”諸如此類的報道克服了以往領導人報道的枯燥、幹巴,現場感和節奏感強、信息量大,這既實現了新聞的快速傳播,滿足民眾對親臨災區的總理的關注,又很好地展現了親民、愛民的總理形象,更是一個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注腳。

體現政府行為的另一個重要窗口是有關人民子弟兵的報道。這次報道大量使用消息(尤其是簡訊)這種簡潔、快速的新聞體裁,及時記錄救援進展,還巧用簡訊集納,滾動“播報”。如5月16日,頭版頭條《10萬救援部隊開進所有重災鄉鎮》就是三條“本報”和新華社電訊的集納。同時,新聞圖片、通訊等多種形式更生動、更深刻地再現出新時期最可愛的人爭分奪秒、奮不顧身解救受困群眾的忘我精神。5月13日至5月16日四天的報紙共使用新聞圖片62張,出現人民子弟兵身影的有29張,其中25張是正在緊張而投入地進行救援搶險工作。通訊《麵對生命的呼喚——直擊子弟兵馳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以軍隊四總部緊急部署、克服險阻,向災區進發為縱線,以各部隊在同一時間的不同進展為橫線,突出時間點,快節奏地將看似零碎的事實濃縮為一個有機整體,生動地刻畫出子弟兵日夜兼程馳援災區的急迫心情,潛移默化之中烘托出“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的為民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