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創新方式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淺析《人民日報》汶川地震報道(1 / 3)

張寧斌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8級強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麵對猝然襲來的強震,人民日報社迅速派遣30餘名記者奔赴一線,成立了由記者部主任任總指揮的前線報道指揮部,發回大量現場報道。胡錦濤總書記在6月20日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稱讚,《人民日報》在抗震救災等重大報道中發揮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人民日報》麵對汶川地震災難,加強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創新政府行為的報道方式,牢牢把握輿論引導的話語權,大大提高了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

一、加強信息傳播的時效性,爭取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災難性事件給社會和人們帶來眾多的不確定性。信息社會,“地球村”中的村民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等各種快捷的渠道獲得和傳播信息。這就要求黨報充分運用不斷更新的信息技術,提高采、寫、編、發等新聞生產程序的效率,及時、如實報道災難現場的第一手信息,防止歪曲或不實信息的擴散,傳播正確信息,爭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以往在遭遇突發性災難事件時,人們往往關注都市類報紙。此次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快速、主動地報道災情,於事件發生之初,就有效地發揮著輿論先導的作用。

5月13日,《人民日報》頭版用近3/4的版麵報道有關地震的消息。報眼刊登新華社電訊《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胡錦濤作重要指示,溫家寶趕赴災區》,首先指明地震的確切位置,接著引用地震局的消息,報道了地震的波及範圍及截至發稿時的人員傷亡情況等。5月15日,4版頭條《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會議》披露:“目前四川地震重災區麵積達到6.5萬平方公裏,涉及阿壩、綿陽、德陽、成都、廣元、雅安等6個市、州,嚴重受災的縣區達到44個,受災鄉鎮1061個,人口大約2000萬,根據有關方麵介紹,直接受災人數1000多萬。”之後每天的報道中均有受災人數、受災地區的損毀程度等信息,也不諱言“汶川地震重災區的範圍已經超過10萬平方公裏……強度、烈度都超過了唐山大地震。從震情看,這次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

對災情及時、如實的報道還體現在專版和特刊對地震的密切關注與深入報道上。5月13日5版《視點新聞》整版關注震區災情。當日該版首先在頭條標題下方刊發關於受災嚴重的汶川和茂縣的“最新消息”:“汶川約1/3的房屋倒塌,約1/3的房屋嚴重受損”,“位於汶川縣以北的茂縣,到目前為止,仍然音訊全無”。並在版麵的其他位置配發地圖,直觀地顯示震中所在位置。“熱點解讀”《救援!急赴汶川震區》從有關地震專家的角度告訴讀者科學認識此次地震,並警惕餘震等次生災害,同時介紹了四川乃至全國正同心協力抗震救災的行動。“現場直擊”《都江堰通往汶川公路完全中斷》介紹了四川特別是都江堰震後觸目驚心的場麵。此外,從16日開始5至8版推出《抗震救災特刊》,之後每天來自現場、時效性強的報道和信息迅速增加,內容十分豐富。

從讀者最為關心的角度出發,盡可能迅速而詳細地報道遇難人數、房屋坍塌、電力和通信等基礎設施損毀等有關信息,保證讀者的知情權,才會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們對這次突發災難認知的不確定性,增強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不致因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破壞及對人們心理的巨大震撼而引起社會恐慌、流言四起。主流信息渠道的暢通,贏得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使黨報輿論引導力量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