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2章 “人民共和國黨報論壇”第五屆(2008)年會部分領軍人物發言綜述(2 / 3)

第三,對傳播力和影響力的追求應兼顧強和弱的兩極,注意對度的把握。在災難發生的最初階段,為了取得主動的話語權,為了最大限度地做到透明、客觀、準確、真實,也為了贏得國內民眾及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我們的主流輿論陣地(主流媒體)或實行一天24小時連續滾動播出,或是網絡媒體的海量信息轟炸,全天候、全空間覆蓋,抑或是主要報刊的全版麵席卷等等,這都極大地彰顯了我們主流媒體、主流輿論陣地的超強的傳播力及穿透性、影響力。靠著這種傳播力和影響力,我們把全國各族人民,把全球的各國人民充分地、空前地動員起來,關注和支持災區和災民,災區人民在物質上得到了巨額的捐贈和援助,在精神上被空前地激勵,形成了一種壓倒震災而決不被震災所壓倒的英雄氣概。這正是我們這次新聞宣傳的成功之處與成功之道。但是從兩分法的觀點來看,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強弱失當的不足。比如對悲慘畫麵,高強度、高清晰度地、長時間地甚至是翻來覆去地在熒屏播出。

溫紅彥:從《人民日報》奧運報道看如何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眾所周知,“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輿論引導,首先要增強傳播力。報道好,才能引導好,引導是目的,報道是前提。怎樣報道好北京奧運?《人民日報》的著力點在四個方麵:有序引導公眾理解奧運,有度掌握非奧運報道,理性報道熱點事件,對未發生賽事不加預測。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內容形式都要有特色。我們緊扣紙媒特色,不是簡單地做信息綜述和場麵描述,而是著重抓獨家視角、抓深度分析,在報道中抓故事、見精神。我們在內容策劃上抓獨家,抓熱點。相對於網絡傳播的快捷與方便,報紙版麵怎樣更有效地被人閱讀呢?我們的做法是標題有文采、圖片幅麵大、版式有現代感。

奧運為我們留下什麼?

從整個傳媒業來說,北京奧運會為中國傳媒業帶來了難得的曆史性發展機遇,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力都得到提升。中國傳媒格局在發生變化,新老媒體在競爭的同時正在走向融合。

從我們紙質媒體的角度說,一是增強了危機意識,二是增強了自信心。通過這次奧運報道可以看出,報紙並沒有被邊緣化,在深度報道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人民日報》的層麵看,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作為“國家隊”的核心作用和作為主流媒體的自信。

陳雲華:回首汶川大地震報道

今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舉世震驚。麵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立即成立了集團抗震救災宣傳應急協調組,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省委宣傳部的部署,統一指揮集團各報刊網站,第一時間奔向災區、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發出主流輿論聲音,把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及抗震救災的決策部署傳遞給災區幹部群眾,把災區幹部群眾奮勇抗震救災的情景展現給全國人民,唱響了抗震救災主旋律,弘揚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僅《四川日報》在地震發生後百日內,就刊發有關抗震救災的稿件近1萬篇(幅),為抗震救災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受到中央和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

我們這麼大個國家,每年發生一些突發事件並不奇怪,關鍵是要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製,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及時報道、用好話語權的同時,切實把好關,把好度,有效地引導輿論。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政府信息向所有媒體同時發布,新聞現場向所有媒體同時開放,黨報不再獨享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四川日報》找準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策劃視角上站在全局的高度,在采訪上深入各個領域、各個層麵,用群眾喜愛的方式,及時準確宣傳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抗震救災的決策部署,充分報道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深入重災區指導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麵,展現了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的深切關懷。同時,用大量的版麵全麵展現了堅強的災區人民和支援災區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醫務工作者、救災誌願者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場景、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