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崢嶸41(1 / 3)

第四十章趙王換帥中奸計廉頗夜歸驚噩耗

有了呂不韋、鄭安平別有用心地造謠,邯鄲城裏的流言飛語中又多了一種新的說法。說廉頗老了,膽小怕死,不敢與秦軍交戰,隻有馬服君能打敗秦軍。當年閼與之戰不就是這樣?這種說法慢慢地將其他的輿論都壓了下去,傳得甚囂塵上,傳進了趙王宮,傳進了建信君、趙王的耳裏。趙王終於按捺不住了,他把平原君、平陽君召進宮來密議。這次趙王不再轉彎抹角,直截了當地提出來要用趙括代替廉頗:“平原君,寡人看廉頗這樣長期困守下去,拖垮的不是秦軍,而是趙軍吾國啊,所以寡人意欲用馬服君代替廉頗為帥,你們看如何?”

平原君一聽,心裏咯噔直往下沉,要知道,臨陣換帥,曆來都是兵家大忌呀。他緊皺眉頭,思量著如何回答。平陽君兩眼看著趙王,吸口氣道:“大王,這樣守下去雖然不是辦法,可臨陣換帥,事關重大啊。”

趙王看一眼建信君,威嚴地掃了平原君、平陽君一眼,說道:“孫子也雲‘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廉頗擁兵三十萬,與秦軍對峙長平關,曠日持久,兵疲將怠,國庫耗盡,民不厭耐,難道坐以待斃?”

建信君說道:“廉頗將軍自己不敢出戰,還嚴令不許他人出戰,說什麼就是打勝,也要斬首,這怎麼能行?”對建信君說的這一點,不要說他有意見。就是平原君也有意見,雖然實行堅守之策,可也不能“死守”呀。打了勝仗也要問罪,有這一條,任誰也休想出戰的了,連想也不去想,

這仗怎麼能打贏呢?這秦軍你不出戰,他怎麼會自己撤退?聽說秦國將西蜀、楚地的糧食源源不斷地調運到前線,看來希望秦軍不戰自退,是永遠也難指望的了。唉,秦國這些年的擴張兼並,已經強大得無法估量了。不撤換廉頗,這戰局是難有改觀的了,可臨陣換將,本就是兵家大忌,更何況換的是年輕的馬服君趙括。若是樂毅或是趙奢,一點也不用猶豫。這趙括行嗎?想到這,平原君說出自己的擔心來:“大王,廉將軍這‘死守’之策的確有些呆板,不通情理,可這次長平大戰事關吾國生死存亡。趙括年輕,並無什麼實際經驗,他能行嗎?”

趙王不耐煩地說道:“趙括在閼與之戰,就立有軍功,怎麼說他沒有實戰經驗呢?再說他知兵好武,熟讀兵書,連趙奢將軍都辯不過他,如果說他不行,君侯還有其他人嗎?”

平原君被趙王問住了。朝中軍將,許曆是個軍校出身,出謀劃策,當個高參還行,若統帥幾十萬大軍,不但資曆不夠,威望、能力都還欠缺;樂乘自樂毅病故後,變得畏畏縮縮地,也不堪重任;老將趙且,從來都是謹慎有餘,膽子更小;其他各郡守將,這些年誰也沒有顯露出什麼過人之處,派誰去也代替不了廉頗。想起上次自己冒失地主張救援上黨,結果事情弄成今天這樣不可收拾,平原君心裏更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自己再也承擔不起這麼重大的責任。他不知如何回答趙王,蹙緊眉頭思索片刻,說道:“大王,此事臣也難決斷,大王何不將朝中大臣都召來問問如何?”

“那好,建信君,你去通知群臣到大殿議事。”趙王冷冰冰地吩咐道。

不到一頓飯的工夫,邯鄲城裏的趙臣都陸陸續續地來到趙王宮的議事大殿,連病重的藺相如都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殿中。隻是他那咳喘病是越來越重,沉重的咳嗽聲和喘息聲,令人感到壓抑、窒息。趙王出來了,大殿裏靜悄悄的,相如努力地克製著自己,隨著眾人都伏身下去給趙王施禮。

趙王威嚴地看一眼眾人,冷峻地說道:“眾卿平身,寡人前次說了,諸卿可想到了什麼好的破敵之策?”

虞卿說道:“大王,秦強趙弱,廉將軍堅守之策並無不當,若貿然出擊,反而易遭秦軍伏擊啊。”

趙王對虞卿有些反感了,心想若不是你來替馮亭求援,也許我趙國根本不會惹來秦軍的圍攻。現在兩軍相持不下,拿不出什麼好的主意,隻知一味讚成廉頗死守,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趙王板起麵孔,粗暴地打斷他:“行了,秦國如今連西蜀的糧食都運了來,你問問許曆,看秦軍有沒有要撤軍的意思,軍糧吃不吃緊。堅守,堅守,如今都變成了死守,守死。既無好的破敵之策,就不要再說!”

許曆臉色發窘,不敢說話,虞卿也被嗆得啞口無言。

大家一聽,全都閉上嘴裝啞巴。偶爾傳出藺相如用手捂著嘴巴發出的咳嗽聲,那聲音聽了叫人揪心啊。

“大王,臣思量再三有一計,雖算不上好,請大王定奪。”平原君及眾人遁聲望去,不是別人,正是一身戎裝的馬服君趙括!趙王眼裏流露出歡喜,示意趙括講出來。

“大王,如今廉頗將軍率三十萬大軍據守長平關,秦軍四五十萬也囤集在那裏,臣想秦國其他地方,如函穀關、崤穀關一定守備薄弱。臣請大王給在下十五萬兵馬,借道韓國,攻打崤穀關,以解長平之困。隻是這一來,勞師遠征,難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再者韓國君臣如今被秦國打怕了,要借道也不是易事。”

趙括這話頗有孫臏當年圍魏救趙之效,可是明擺著的向韓國借道,毫無可能。就是這樣,也足以令趙王大感欣慰了。他注視著趙括,更加堅定了用他撤換廉頗的信念。

而平原君心裏叫苦不迭,這算什麼好的計策呢?韓國被秦國圍攻時,趙國迫於秦國的淫威,不救援韓國。當馮亭投靠趙國時,趙王就不顧危險,救援上黨。現在,上黨十七郡全被秦軍占領,而且禍及趙國了,這向韓國提出借道,怎麼可能?就連自己向韓國借糧、購糧都被韓國拒絕了,這趙括是不懂還是故意賣弄?樂乘也暗想,若能派出十五萬兵馬勞師遠征,

還不如與廉頗合兵一處,打敗秦軍,這樣把握豈不更大些。想到這,他忍不住說道:“馬服君此言差矣,若能派出十五萬大軍勞師遠征,還不如與廉將軍合兵一處,豈不更好?”

誰知趙括輕蔑一笑道:“這個道理誰不知道?可廉將軍決意死守,不準任何人出戰,十五萬大軍歸入長平關,隻怕還是無濟於事啊,臣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藺相如一聽,心裏咯噔一沉,聽趙括之言,打不敗秦軍,全在於廉頗不敢出戰了。這個馬服君如何要如此作踐廉頗將軍呢?

恰在這時,從前線送糧的郭開回來了。急匆匆地來到殿前向趙王和群臣報告:“大王,臣已將糧食送到,遵旨將大王的竹簡送給了廉將軍。廉將軍,他……”郭開看一眼趙王,吞吞吐吐地說。

“他怎麼說?”趙王催問道。

“廉將軍說秦兵英勇善戰,又夾攻占上黨餘威,長平地形複雜,他不能冒險出擊!還說……還說,大王硬是要出戰,那就另派主帥,他不願做破軍喪師的千古罪人。”

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郭開倒沒有遲到什麼的。交完糧食,他把趙王的竹簡書倨傲地呈遞給廉頗。廉頗看著趙王的書中無一字是慰問之言,滿篇都是責問他何時出戰之詞,似乎對他堅守不戰,很是不滿。他不高興了,想著自己率領著將士們在這崇山峻嶺中風餐露宿,殫精竭慮,為能確保趙軍不敗,忍辱負重。想不到國中百姓不理解,連趙王、平原君也這麼責問自己,不溫言砥礪,反而求速戰速勝。若能速戰速勝,我廉頗還願意這麼困守嗎?他那狹窄的胸襟和氣量,再次表露出來。他把竹簡書重重地砸在桌上,兩眼望著帳外那連綿的山峰,氣衝衝地說道:“大王若求速戰速勝,當再派二十萬大軍來。否則,貿然出擊,破軍亡將,我廉頗不做趙國的罪人。”

趙王聽罷,一拳砸在麵前的案桌上。咬牙道:“好!寡人就撤換他回來,委派馬服君為長平趙軍主帥。趙括,寡人再給你十萬大軍,任你為趙軍主帥,你能打敗秦軍嗎?”

趙括喜出望外,衝趙王重重地叩頭,高聲說道:“大王,區區王齕何足為懼?就是白起、秦王來,臣也一定能打敗秦軍,以解大王、舉國之望。”

“好!”趙王一手拍在案桌上,大聲讚道。

猛然一陣激烈的咳嗽聲,眾人都知道是上卿藺相如發出來的,正擔心著他的病情,就聽見他喘著粗氣,艱難地說道:“大王,趙奢將軍生前說過,趙括雖為其之子,熟讀兵書,但不知因情而變,以勢而動,心高氣傲,徒有虛名。委他為帥,若膠柱鼓瑟,焉能成事?如今與秦國決戰在即,生死存亡取決於一瞬之間,趙括將軍不能為主帥啊。”藺相如盡力克製著自己的情緒和氣喘,話未說完,又連連劇烈地咳嗽起來。

趙括臉色紅一陣白一陣,他氣憤地瞪了一眼相如。可相如看著他,絲毫不覺難為情。平原君、平陽君等都不知如何是好。

趙王的臉色蒼白,沉著眼簾,不吭聲。

建信君在趙王後麵,陰冷地問道:“藺上卿既然反對趙括將軍,那可有其他人可薦為帥?”

“廉將軍穩重持戰,正是抵抗秦國的良策。大王,切不能臨陣換帥啊。”藺相如近乎哀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