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24(1 / 3)

【第八章】創業經營

在本節中,我們簡要探討在創業經營領域,具體運用根本方法的幾個要點。

上章探討了個人人生,在探討中我們明白了人生美好的主要構成,包括事業成功、財力堅實、家庭美滿、人際和諧、自我康強和生活快樂,明白了追求人生更加美好的行動包括事業追求、財務建設、家庭建設、人脈建設、自我建設和生活悅品。

創業經營就是個人人生中事業追求的一種類型。本質上,創業成功是創業者個人夢想的一部分,創業經營是創業者個人人生的一部分,創業經營行動是創業者個人人生行動的一部分。如果創業經營是以創業團隊的方式進行,創業成功則是創業團隊各成員個人夢想的交叉

點,是創業團隊各成員的共同夢想。創業,更要勵行、尚德、創實對於個人而言,創業與其他類型的事業不同,舞台廣闊、機會巨大、選擇自由、結果客

觀,不管有多少能力,都可以盡情施展,都可以放手拚搏。創業可以從無到有;創業可以從小到大;創業可以從弱到強;創業的起點可以是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創業的成功可能是市場的領軍者,可能是行業的巨無霸。一方麵,創業是一項更能滿足根本需要,更能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人人都可以通過創

業改變命運,人人都可以通過創業追求夢想,人人都可以通過創業成就人生。另一方麵,創業是一項充滿風險挑戰、充滿艱難困苦的事業。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市

場競爭的巨大壓力,數不清的難題,難以承受的挫折,可能都在創業的路上等著。成功與失敗,鮮花與荊棘,掌聲與孤獨,往往並行在創業的征程中。這些就是創業的根本特點。經濟學家許小年說:“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家指的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具有敏銳眼光,

能夠及時發現社會需求,甚至創造社會需求;他們具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和能力,能夠組織資源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開發和製造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他們以個人的聲譽和資產承擔失敗的後果,他們也以個人的名譽和資產贏取成功的收益。”

總之,創業是一項高度要求主觀能動性的事業,也是一項高度體現主觀能動性的事業。創業成功,要求創業者具有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品德和企業家智慧。創業者需要有企業家精神。因為創業要有勇氣,創業要有膽魄,智商再高、能力再強,如果沒有勇氣,沒有膽魄,

也下不了創業的決心,跨不出創業那一步。因為創業要求執著,創業要求堅韌。市場是無情的,現實是殘酷的。如果不能執著,不

能堅韌,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終有一天會放棄,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終有一天會退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而看不到後天的太陽”,馬雲先生的兩句話,無比真實。沒有一股精神,沒有像火一樣燃燒著的激情,沒有像鋼鐵一樣抗打擊的心髒,創業很難

付諸行動,創業很難取得成功。因此,創業者更要勵行,更要激潛勵行。創業者需要有企業家品德。因為創業過程麵臨太多的誘惑,麵臨太強的誘惑,但有些誘惑是碰都不能碰的。因為創業活動有著太大的影響,有著太複雜的影響,所以對於顧客、員工、供應商、合

作者、社會公眾等相關者的利益侵害都不為法律和道義所允許。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員工N連跳、黑磚窯、農民工討薪,還有各種各樣的合同欺詐、惡意收費、內幕交易、偷排偷放,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沒有一種品德,沒有義利兼顧而不見利忘義的良心,沒有信守承諾而不背信棄義的誠信,

創業就會走入陷阱,創業甚至毀滅人生。因此,創業者更要尚德,更要崇法尚德。創業者需要有企業家智慧。因為創業麵對的形勢多變,麵對的風險太大,在多變的形勢中發現機會,在巨大的風險

中抓住機會,這要有智慧。因為創業麵對的困難太多,麵對的問題成堆,針對困難找出解決辦法,針對問題采取化

解措施,這要有智慧。想想產品滯銷,客戶投訴,資金耗盡,眾叛親離。沒有一腔智慧,沒有發現機會搶抓機會的遠見,沒有以弱勝強出奇製勝的謀略,創業就

會多走彎路,創業就會走向平庸。因此,創業者更要創實,更要求明創實。當麻煩到來的時候,當風浪卷來的時候,當危機不期而至的時候,員工可以逃避,他人

可以逃避,甚至高管也可以逃避,唯一不能逃避的是創業者自己。因此,創業的根本特點決定了,相比常人,主動激潛勵行、崇法尚德而求明創實地向上,

對於創業者更顯重要。創業,首先明辨基本目的問起創業的基本目的,人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追求創業成功。是的,這個回答沒有錯,但這個目的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向上的終極目的是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進一步講,是追求根本需要的更好滿足、人生

價值的更好實現以及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能力的更好提高。創業的基本目的是追求創業成功,但是進一步講,這個基本目的又是什麼?目的非常重要。目的不清,思路就不清;目的錯誤,行動就錯誤。單純從創業者個人的角度出發,追求創業成功,就是追求企業盈利需要和創業者根本需

要的更好滿足。下麵就從這一點出發,了解和運用相關的客觀規律,把追求創業成功這一基本目的進一步細化。

●經營基本規律創業,不管規模大小,首先是一種經營活動。因此,首先得了解有關經營活動的客觀規律。

人類生產產品,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例如,人們種植糧食、生產藥品,是為了滿足人們延續生命、保持健康的需要。

但在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不是直接用於滿足企業成員的需要。例如,企業生產的食品主要不是直接用於滿足企業成員對食品的需要,企業生產的汽車主要不是直接用於滿足企業成員對汽車的需要。

相反,在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用於滿足顧客的需求。例如,企業生產的家電主要用於滿足顧客對家電的需求,企業生產的設備主要用於滿足顧客對設備的需求,企業提供的互聯網服務主要用於滿足顧客對互聯網服務的需求。

需求不同於需要。

需求是指既有支付能力,又有願望購買某種具體產品的需要。

需要包括需求,但不是所有需要都是需求。

不通過購買加以解決的需要,不是需求,例如人們對空氣的需要,通過自己的家務勞動就可滿足的需要,對來自家庭成員的心理慰藉的需要等,這些需要不通過購買加以解決,就不是需求;但人們對醫用氧氣的需要,通過家政人員的勞動才可滿足的需要,對專業心理機構心理幹預服務的需要等,要通過購買加以解決,這些需要就是需求。

需要雖然要通過市場購買來加以解決,但沒有支付能力或沒有願望的需要,也不能稱為需求,例如有人向往擁有一套高端住房或一部高級汽車,這是需要;如果他既有支付能力,又有真正購買高端住房或高級汽車的願望,則這種需要就表現為需求;如果他不具有支付能力,則這種需要不是需求;如果他具有支付能力,但還沒有真正購買高端住房或高級汽車的願望,則這種需要也不是需求,隻能算是潛在需求。

當然,有些企業創新了盈利模式,免費向顧客提供產品,例如有些互聯網服務就是這樣。對於這類情況,產品的購買價格是零,因此可以默認所有人都具有支付能力,不會因為支付能力不足而限製需求的形成。

總之,在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用於滿足顧客的需求,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這一普遍現象的背後,具有客觀規律——

需求決定生產,生產反作用於需求;生產決定需求的滿足,需求的滿足反作用於生產(或曰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於生產)。

需求決定生產。當某種產品沒有需求時,產品銷不出去,產品的生產就遲早要停止下來;當某種產品供過於求時,產品不太好銷,產品的生產數量就要減少。

例如,當使用自行車的人越來來少,自行車的需求極度萎縮後,自行車的生產數量就大量減少,原先生產自行車的企業就多半轉產。

生產反作用於需求。當部分顧客因為價格太高而買不起產品時,生產方削減成本降低價格,需求就被擴大;當顧客存在需要但沒有可供選擇的產品時,生產方研製出顧客不但需要、而且買得起的產品,新的需求就被創造。

例如,手機上市時,價格過萬元,需求量極少,但後來價格下降至幾百元,人人都買得起,需求量就大幅上升;當電腦未研製出來時,人們不知電腦為何物,也沒有對電腦的需求,但當電腦研製上市後,對電腦的需求就產生了。

生產決定需求的滿足。當生產出某種產品後,才能滿足對該產品的需求;當不能生產出某種產品,就不能滿足對該產品的需求;當生產的是質量上真正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才能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當生產的是質量上不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就不能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

例如,某一時期加油站缺油,顧客加油的需求滿足不了;某一國家發生天災,百姓對糧食的需求滿足不了;烹製的菜肴味道不佳,顧客對美食的需求不能得到真正滿足;生產的食品有害有毒,顧客對食品的需求不能得到真正滿足。

需求的滿足反作用於生產。顧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顧客是否滿意,影響顧客對該類產品的購買需求,影響顧客選擇該生產企業進行購買的需求,進而影響到該產品的生產,影響到該生產企業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