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造出車床(1 / 2)

此時,劉少成一刻也無法再等了,眾人七手八腳地又將鋼製底座搬到早已準備好的木樁台上,這些木樁均已埋入地下幾尺,穩定性極高,等到底座固定好之後,又將變速箱、軸承、主軸、卡盤、光杆、跟刀架、後座均一一安裝上去。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軸承采用可更換式分體軸承,因此軸承的安裝極為麻煩。其實後世的滑動軸承安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人根本做不來,通常都是由高級鉗工進行安裝的,而眼下這些軸承雖然加工精度尚不到位,但安裝起來也花費了一番力氣。

如此忙了約兩個時辰,一台簡易車床便呈現在眾人眼前,這台車床雖然看起來極為簡陋,但基本的功能都有,隻是其精度是否能保證就不得而知了,劉少成最關心的是主軸與導軌的平等度,以及前後頂尖的同軸度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形位公差是否合乎要求。其實,李鐵匠等人在鑄造之時就已經過了上百次的測試,每當誤差超過劉少成的最低要求之時,便再次重新將模具修正,李鐵匠等人又采用了吊線法、光線找平法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校正,使得最終製造出來的導軌、主軸、底座軸孔的形位精度達到了大明曆史最高水平。

此時車床的主體既然已安裝完畢,下來就要考慮如何使其運轉起來了。這台車床的驅動軸伸出床體約有兩米,又在兩米外加裝了一個軸承用於固定,然後軸上設計了四個大直徑的槽輪,每個槽輪都用繩子纏上幾圈之後又向兩側延伸出去,分別繞過兩端的絞盤,再在絞盤上纏了幾圈防止打滑,最後將繩子做成閉環形狀。如此一來,驅動軸將由八個絞盤進行人工驅動。劉少成對這個設計極為滿意,隻是他不知道這種驅動方式能否保證主軸的勻速轉動,也不知道車刀在切削時是否會產生太大的阻力而使得加工精度受到影響。

眾人忙了一天,都是興奮異常,晚飯也隻是隨便胡亂吃了些,此時天色已黑,但車床既然都已安裝完畢,眾人又哪能再等到第二天?當下幾人一商議,便準備連夜試車。劉少成決定先試車一段圓柱體的外圓麵,此時早已有人準備好了一段四十厘米左右的圓柱型熟鐵鑄件,這個毛坯約成人胳膊般粗細,正好用於試驗,範東來親自上手,將工件緊緊地固定在卡鉗之內。

這台車床采用三爪卡盤,與後世的固定原理基本完全一樣,而且為了提高其定位精度,李鐵匠等人幾乎花了二十多天時間進行試驗,因為在劉少成看來,目前對於提高精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保證卡盤的定位性能。李鐵匠自然明白劉少成的意思,到了試驗後期又專門抽出五六個技術最好的工匠進行卡盤的製作,目前的卡盤仍然采用高碳鋼鑄造,不過這種高碳鋼的質地堅硬,基本不會發生變形,至於找準定位精度是否滿足要求,就要經過幾次車製後才能知道。

等到工件固定好之後,劉少成又簡單地試了一下進退刀與走刀機構,竟然發現操作起來極為順暢,絲毫感覺不出傳動蝸杆是由鑄造而成,這顯然又要歸功於明朝的鑄造技術了。雖然蝸輪在製作時與直齒齒輪有些區別,但由於有了蠟質模具,李鐵匠人采用石蠟法,沒費多大力氣便將蝸輪的模具也製作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