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預警機(2)(1 / 2)

E-8是美軍聯合作戰概念的產物,由波音公司707/300客機改裝,是以監視地麵目標和小速度移動目標為主的預警指揮機。從1978年起,美國有關方麵就開始對E-8相關技術進行研究。1982年,在美國國防部主持下,陸軍的“遠距離目標捕捉係統”和空軍的“鋪路移動者”係統合並成該項目,由空軍的電子係統部負責。1988年4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研製出第一架原型機,很快完成了飛行試驗。同年12月,諾頓公司製造的雷達探測設備安裝到該型飛機上,進行了首次全麵的飛行試驗。E-8的機載係統主要有雷達設備、天線、高速處理器以及各種相關軟件等,其處理器的速度可達到每秒60億次。它裝載的是APY-3相控陣雷達,重1900千克,探測距離可達到250千米,有多種工作模式。其中廣域活動目標監視指示模式(WAS/MTI)是該雷達的基本工作模式,可在任何氣象條件下對地麵機動目標和直升機等慢速移動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和識別。通過信號分析處理,可區分出輪式和履帶式車輛的運動,準確地判斷其運動方向和速度,提供的高分辨率圖像為部隊製定計劃和作戰提供準確信息。其合成孔徑雷達/固定目標指示模式(SAR/FTI)可獲得高分辨率的敵方陣地和橋梁、港口、機場和靜止車輛、“飛毛腿”發射架等地麵固定目標的圖像和照片。E-8的續航時間為11小時、空中加油後可在空中停留20小時,覆蓋麵積可達到10萬平方千米,既能在很大的範圍內監視戰場情況,也能在一個區域內進行搜索,還可應地麵指揮員的請求對某個目標重點搜索或自動跟蹤選定的目標。

隨著相控陣雷達技術的逐漸成熟,有些國家開始了新型預警指揮機的研究。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推出的“費爾康”預警指揮機首開相控陣雷達預警指揮機研製的先河。緊隨其後,瑞典、美國等也開始了新型預警機的研製。

經典預警機

空中預警機最早亮相戰場是在60年代的越南戰爭。但由於是初次使用並缺乏經驗,再加上當時所使用的E-1B“跟蹤者”預警機性能也不盡完美,因此並未產生轟動效應。真正令人對空中預警機刮目相看的,還是在E-2“鷹眼”預警機誕生之後。

一、E-2“鷹眼”空中預警機(美)

“鷹眼”是由美國著名的格魯門飛機製造公司研製,也是美國第一種專門設計製造的空中預警機。在此之前,美國的預警機都是用運輸機或其他飛機改裝而成的。格魯門公司於1956年開始設計E-2。經過方案論證後,共製造了3架原型機。第1架原型機於1960年升空。1961年4月19日,裝備全套機載設備的飛機完成了首次實用性飛行後,正式編號為E-2A。3年後,這種預警機開始交付使用。

“鷹眼”問世後,立即被派往越南戰場,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據資料記載,在越戰中,美國海軍飛機對北越的攻擊有95%是由E-2A指揮引導的。但是,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主要是雷達不行,探測距離短,抗幹擾能力差和精度低。為此,格魯門公司在E-2A的基礎上研製出了E-2B。但由於雷達係統沒有換,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際上,E-2B隻是對電子設備進行了改進,並加裝了一個中央處理計算機。直到換裝了AN/APS-120型雷達的E-2D預警機達問世後,“鷹眼”的性能才算上了一個新的台階。1976年12月,E-2C又換裝了AN/APS-125型雷達,進一步提高了目標探測和抗幹擾能力,對不同目標的發現距離分別達到:高空轟炸機741公裏,低空轟炸機463公裏,艦船360公裏,低空戰鬥機408公裏,低空導彈269公裏。此後,在1983年和1990年,E-2C又分別換裝了AN/APS-138和145型雷達,探測跟蹤能力、數據處理速度和抗幹擾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一種武器能否被接受,主要是看它在實戰中的表現和所起的作用,紙上談兵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鷹眼”自投入使用以來,曾參加過許多局部戰爭,最有代表性的還要數發生在80年代的以敘貝卡穀之戰。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與敘利亞在貝卡穀地展開了一場“中東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戰”。這天,以色列首先派出兩架E-2C“鷹眼”預警機飛到黎巴嫩西海岸上空,在9000米高空死死盯住敘利亞的導彈陣地和空軍基地的動靜。敘利亞的飛機一起飛,馬上就進入“鷹眼”的“視線”。“鷹眼”從容不迫地將敘利亞飛機的型號、速度、高度、航向等數據,源源不斷地通報給早已等候在空中的F-15和F-16戰鬥機,並向其提供最佳的截擊方案。F-15和F-16接令後,立即“拍馬出陣”。相反,敘利亞的飛機因沒有預警機提供信息,好似盲人瞎馬,自然敵不過以色列的飛機。因此,一戰下來,敘利亞損兵折將,連續被擊落81架飛機,而以色列空軍竟秋毫無損。空戰打成了81∶0,這在現代空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