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坦克趣話(2)(1 / 2)

在2003年國際防務展上,烏克蘭展示了一輛大為改進的T-55坦克。這種新型混合式坦克上安裝了一個模塊式炮塔。該炮塔可以根據用戶的要求,既可以選用符合北約標準的120毫米火炮,也可以選用俄式125毫米火炮。這種新型炮塔的尾艙式自動裝彈機內,120毫米定裝彈可裝22發,125毫米分裝彈可裝18發。炮塔輔助武器為一挺PKT7.62毫米並列機槍(攜彈量1750發)和一挺NSVT12.7毫米高射機槍(待用彈450發)。

8.BMPT炮塔

俄羅斯烏拉爾車輛廠為BMPT“戰鬥支援坦克”研製的炮塔上裝有四具“攻擊”導彈發射器、雙聯裝2A42型30毫米火炮(對付地麵目標與空中目標)以及來自佩倫格公司的炮長瞄準鏡和車長瞄準鏡。炮長瞄準鏡提供光學通道、熱成像通道和激光測距儀通道,還提供導彈的激光製導通道。車長瞄準鏡提供裝有激光測距儀的周視微光電視通道。

坦克彈藥趣話

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坦克彈藥的改進也在不斷豐富,發展到現在主要有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榴彈等。不同的彈藥,適用於不同的戰鬥用途。

一、動力無限——穿甲彈

穿甲彈,又被稱動能彈,主要用於攻擊對方的裝甲目標,其穿甲效能主要取決於彈丸本身的質量、硬度、密度和速度。穿甲彈經過了全口徑尖頭穿甲彈、全口徑鈍頭穿甲彈、全口徑被帽穿甲彈、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等階段,發展到了目前的長杆式尾翼穩定超速脫殼穿甲彈,它的彈芯材料從最初的高碳鋼合金發展到鎢合金乃至貧鈾合金,它的初速由最初的僅800多米/秒到提高目前的超過1800米/秒,其穿甲厚度由最初的幾十毫米,發展到目前的200~600毫米,已成為被世界公認為對付複合裝甲的最有效的炮彈。(圖157)

穿甲彈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它最初主要是用來對付覆有裝甲的工事和艦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坦克以後,穿甲彈在與坦克的鬥爭中得到迅速發展。穿甲彈憑借堅硬的單體來擊穿裝甲,是個“硬碰硬”的鐵拳頭。普通穿甲彈采用高強度合金鋼做彈體,頭部采用不同的結構形狀和不同的硬度分布,對輕型裝甲的毀傷有較好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重型坦克,相應地研製出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用於錐膛炮發射的可變形穿甲彈,由於減輕了彈重,提高了初速,從而使穿甲威力大大提高。

20世紀60年代研製出了尾翼穩定超速脫殼穿甲彈,穿甲威力得到大幅度提高。70年代後,這種彈采用密度為18克/立方厘米左右的鎢合金和具有高密度、高強度、高韌性的貧鈾合金做彈體,可擊穿大傾角的裝甲和複合裝甲。

二、內傷拳手——破甲彈

在炮彈中有一種專門造成內部傷害的彈種,叫做破甲彈。破甲彈是利用“聚能效應”(又稱門羅效應或空心效應)原理製成的彈藥,主要由彈體、空心裝藥、金屬藥形罩和起爆裝置組成,大多采用電發引信。其破甲過程為:當彈藥擊中目標誘發裝藥爆炸時,炸藥所產生的高能量集中在金屬藥罩上,並在瞬間將其融化成為一股細長(直徑3~5毫米,長達數十厘米)、高速度(高達8~10千米/秒)、高壓力(100~200千米/秒)、高溫度(1000℃以上)的金屬射流,這種具有強大能量的金屬射流瞬間穿透裝甲後,繼續高速前進,加上它所產生的噴濺作用,就會破壞坦克內的設備,殺傷乘員,並極易引燃油料及誘爆彈藥,產生“二次殺傷效應”。破甲彈的優點:一是其破甲威力,與彈丸的速度及飛行的距離無關;二是在遇到具有很大傾斜角的裝甲時,也能有效地破甲。其缺點:一是穿透裝甲的孔徑較小,對坦克的毀傷不如穿甲彈厲害;二是對複合裝甲、反作用裝甲、屏蔽裝甲等特殊裝甲,其威力將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在現代坦克炮的彈藥中,破甲彈的配備率已經下降,如T-72坦克彈藥基數為39發,但隻配備5發破甲彈。(圖158)

三、隔山打牛——碎甲彈

碎甲彈同樣以造成內部傷害出名。碎甲彈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英國研製成功的一種反坦克彈種。其結構特征為:較薄的彈體內包裹著較多的塑性炸藥,短延期引信位於彈體的尾部,隻能用線膛炮發射。其殺傷原理為:當碎甲彈命中目標時,受撞擊力的作用,彈殼破碎後就會像膏藥一樣緊貼在裝甲表麵上,當引信引爆炸藥後,所產生的衝擊波以每平方厘米數十噸的應力作用於裝甲上,從而會在裝甲的內壁崩落一塊數千克的破片和數個小破片,這些高速崩落的破片,可殺傷車內乘員,損壞車內設備,從而使目標失去戰鬥能力。

碎甲彈的優點有:一是其構造簡單,造價低廉,爆炸威力大,一般可對1.3~1.5倍口徑的均質裝甲起到良好的破碎作用;二是碎甲效能與彈速及彈著角關係不大,甚至當裝甲傾角較大時,更有利於塑性炸藥的堆積;三是碎甲彈裝藥量較多,爆破威力較大,可以替代榴彈以對付各種工事和集群人員,因此,配備碎甲彈的坦克一般不用再配備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