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1世紀,鄉村旅遊在西方發達國家已趨於成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使人們的旅遊支付能力大大增強,鄉村旅遊也成為重要的旅遊產業項目。在西歐國家,鄉村旅遊收入已接近整個旅遊收入的20%,鄉村旅遊從產品、管理、開發上都已走上規範化發展軌道。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提供的研究報告,美國在1997年已有上萬人前往鄉村觀光農場度假,而近年來美國國內每年的鄉村旅遊者人數約在3000萬人次,其中2/3的人到農場和牧場度假。據澳大利亞旅遊局統計,在全國旅遊業總收入中,牧場和鄉村旅遊收入已超過35%。在法國,已經有超過33%的遊人選擇了鄉村度假,僅次於海濱度假的比例(44%),現在全國每年接待的國內外遊客約為200萬人次,觀光農業每年為農民創收700億法國法郎,相當於當年全國旅遊總收入的1/4。現在,西班牙有36%的人在1000多個鄉村旅遊點度假,其中蘭薩羅特島已成為世界著名的鄉村旅遊勝地。在波蘭,鄉村旅遊與生態農業緊密結合,形成了由生態農業專業戶組成的總麵積超過4000公頃的生態農業旅遊區,為世界各國樹立了鄉村旅遊與生態農業良性結合模式的典範。在意大利,全國20個行政大區已全部開展鄉村旅遊,約有7500個可供住宿的農莊,僅托斯卡那大區每年接待的國內外遊客就在20萬人次以上。以鄉村旅遊聞名於世的匈牙利,將本國的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緊密結合,使遊人在領略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的同時,還能體味幾千年曆史積澱下來的民族文化。
鄉村旅遊在國外迅速發展壯大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
1.高密度社會的出現。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密度的提高,都市居民的生存空間及綠地減少,麵對的是日益擁擠、緊張和嚴重汙染的環境,人們渴望放鬆精神、釋放都市緊張壓力感、回歸自然,於是鄉村成為人們戶外活動的首選地。
2.市場的需求。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份調查報告,隨著收入的增長、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鄉村環境中放鬆繃緊的神經,享受優美的田園風光。
3.農村結構的變化。由於經濟起飛,傳統農業形態麵臨許多衝擊,開發鄉村旅遊,可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和旅遊業的合理結合,建立“農遊合一”的新農業發展模式。
(二)我國鄉村旅遊的起源、發展和現狀
我國的鄉村旅遊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自從20世紀80年代鄉村旅遊在成都、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周邊和雲南、貴州等地萌芽以來,到90年代,鄉村旅遊已形成超速發展態勢。1998年,國家旅遊局把該年的旅遊活動主題確定為“華夏城鄉遊”,掀起了我國鄉村旅遊的高潮。1999年,國家旅遊局把旅遊年主題定為“生態環境旅遊年”,2004年又公布了第一批工農業旅遊示範點,2006年確定的旅遊主題是“中國鄉村旅遊年”,2007年又確定旅遊主題是“中國和諧城鄉遊”。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引導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內鄉村旅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初期的自發階段發展到現在的逐步規範階段。
農科村:中國“農家樂”的發源地。成都郫縣農科村是西漢大儒揚雄故裏,是中國“農家樂”的發源地,是郫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中國盆景之鄉的核心地帶。全村幅員麵積僅2.6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隻有一畝。從1987年起,農科村的農戶通過花卉種植和銷售、餐飲接待服務,逐步發展起農家樂旅遊。目前農科村有8000多農村人口,100多家農家樂接待戶,其中星級農家樂有30多家,日接待能力1萬餘人次。全村人均年收入達2萬餘元,核心區農民人均年收入高達4萬元,農科村過半數的農民總資產超過100萬元,部分農民正向千萬元邁進,是個名副其實的“百萬”村。而其村的花卉收入從2000年到2005年分別高達1482萬元、1560萬元、1590萬元、1630萬元、2186萬元和2800萬元;同時該村的鄉村旅遊收入從2000年到2005年分別高達1800萬元、1523萬元、1600萬元、1860萬元和2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