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樹立科學的鄉村旅遊經營理念(2)(1 / 3)

五、人才與管理水平不高

鄉村旅遊經營管理人才匱乏是較普遍的問題。鄉村旅遊從業人員缺乏有效的培訓,人員素質有待於提高。鄉村旅遊經營以村民為主體,但村幹部或當地農民對相關的管理知識、旅遊市場營銷的知識了解有限,對規範經營技能知之甚少,使鄉村旅遊處於粗放經營狀態,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中。具體表現為:一是衛生狀況不好,存在“髒、亂、差”現象;二是亂搭亂建現象嚴重,破壞了古建築、古村落的古樸風格,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三是少數景點遊覽線路組織不好,標誌不明顯,有的還要走回頭路;四是有的景點工商戶太多,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或宜人的自然風光被花哨的商業氣息所衝淡,讓旅遊者找不到“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覺;五是管理與經營體製不健全。從行業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夠,並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大多數“農家樂”協會也形同虛設,許多開發和經營行為得不到應有的規範。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專業管理人才。沒有專業管理人員的統一管理,會使本來就很鬆散的鄉村旅遊經營者更加鬆散;沒有專業管理人員的點撥和引導,也很難加快鄉村旅遊向前發展的速度。

總體來看,鄉村旅遊經營由於受鄉村土地分散、小規模經營的弊端製約,我國鄉村旅遊存在分散、規模小、個體經營占主體、鄉村旅遊產品單一、產品深層次開發不夠、產業經濟結構不健全、經濟貢獻小的問題;沒有針對細分市場形成係列化、品牌化的產品,鄉村旅遊資源有待於科學有效的利用,鄉村旅遊市場的發育度也有待於提高。

中外鄉村旅遊經營對比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實踐證明,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絕非一個自然和自足的過程。要讓農民一家一戶在實踐中去摸索經驗需耗費太大的成本,容易動搖經營者的自信。對於當地政府來講,自發的、分散的、粗放的個體經營形式,其產業意義不大。對大眾遊客來講,沒有特色、規模,管理不規範的旅遊地是沒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規範化、規模化、品牌化是“鄉村旅遊”實現經營目標的基本方向。國外鄉村旅遊經營實踐的成功經驗也說明了這一點。

一、國外鄉村旅遊經營模式

獨立的所有製和管理模式。該類經營者往往是根據具體個人企業策略,包括市場細分、定價策略、服務設施範圍等來進行經營的。這些小型戶外遊憩企業的運營方式根據其目標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其特點是規模小,經營靈活;有的則表現為家族式的整合經營,發展具有規模化、程序化的特點。

(1)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的模式。這一類型近年來增長十分迅速。其優勢在於形象統一、標準統一,具有較強的購買力。在這些特許經營或者連鎖經營集團中財產由公司集體所有,且由公司進行管理的企業與那些獨立所有的企業在安排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某些運營標準、宣傳廣告標誌方麵是一致的。

(2)準政府型的商業運作模式。該模式通常也叫做附屬經營。即由政府提供國有土地,準許私人企業在國有土地上為社會提供服務設施;該模式也正日益獲得重視。

(3)非營利組織經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通常是由這些非營利組織擁有各種會所、住宿、野營設施。

二、國內鄉村旅遊經營模式

在我國目前的鄉村旅遊發展中,大多數鄉村旅遊的開發者就是它的經營者,因此,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模式與其開發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由農戶、旅遊企業、當地政府、村集體等不同的經營主體組合而成。

(1)“個體農莊”模式:以旅遊個體戶的形式出現的一種相對獨立的鄉村旅遊模式。個體經營者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遊景區(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過程中的全部工作。個體農莊的發展,吸納了附近大量閑散勞動力,他們通過手工藝製作、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旅遊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麵的發展模式。這種類型的鄉村旅遊經營模式,可以將當地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集中起來,形成一定規模,並按照現代工業的經營管理方式運作,實行企業化管理、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市場化競爭,使小生產和大市場成功對接。

(2)“農戶+農戶”模式:這是鄉村旅遊初級階段的經營模式。在鄉村旅遊發展的初期,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數農戶都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旅遊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當“示範戶”率先在農村開展鄉村旅遊經營並取得成功後,農戶們便會在“示範戶”的帶動下,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並從“示範戶”那裏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後,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其典型案例有成都的農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不多,能體驗最原生態的本地習俗和文化,因此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形式。但由於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這種模式對旅遊經濟的帶動效應較差,難以形成規模化發展,因此比較適合以“農家樂”為主的小規模鄉村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