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說到曆史,《三國演義》開篇詞的詞牌叫《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很多人覺得這首開篇詞作者一定是羅貫中,這是不對的,其實是明朝中葉的一個大學士叫楊慎。在清朝時期毛宗崗父子整理《三國》,給《三國》做批注的時候把楊慎的這首詞,原來叫做《說秦詞》放到《三國演義》的前麵作為開篇。之所以講這首詞因為它告訴了我們看待曆史的一種心態。

中國的曆史是非常豐富的,這裏麵有大漢的英雄史詩,有大唐的萬國來朝,有宋朝發達的經濟文化,也有康乾盛世的文治武功;有唐詩宋詞的藝術巔峰,也有明清小說的雅俗共賞;秦皇漢武的雄才大略,嶽武穆的精忠報國,關雲長的義薄雲天;這裏還有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像嶽飛韓信這樣的千古名將,還有像玄奘像達摩這樣佛家的宗師,還有像張三豐這樣的道家真人,還有像專諸、豫讓這樣的刺客。這裏有道家的智慧,有佛家的慈悲,有儒家的仁義,兵家的奇計,法家的詭謀。這些人不管他們在曆史中建立了怎麼樣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提出了什麼樣的學說,做了什麼樣的事情,但是這些人現在在哪裏呢?他們都已經作古了,所以說當我們在想到這些人物的時候,就經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歎“是非成敗轉頭空”,很多豐功偉績在曆史的長河中就像一瞬一樣,一轉眼就過去了,但是楊慎他卻在這種瞬間中看到了另外一個東西,就是永恒。在他的詞中這就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中國的五千年的曆史就像是一場大戲,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恩怨愛恨、成敗興壞、善惡忠奸,今天就讓我們以一種非常超脫的心態來看待這一段曆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說到曆史呢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曆史記載最長的一個民族,它有上下五千年的時間。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的曆史記載五千年從來都沒有中斷過,這裏邊既有官方的修史也有民間的整理。中國從漢代之後留下一個傳統,叫做“隔代修史”。“隔代修史”就是說一個王朝的皇帝他會指定一名史官,這名史官會詳詳細細地記載當時這個朝代發生的所有大事,包括天災的情況,經濟的情況,政治、軍事、官製,包括大臣向皇帝說了什麼話,皇帝怎麼批複的等等都會記載下來。然後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放在史館中存放起來,等到一個王朝滅亡之後,下一個王朝它的皇帝會指定一個傑出的儒生把這些原始的資料拿出來,經過整理變成上一個朝代的正史。這就屬於官修正史。

在二十四史中很多的史書都是屬於官修正史,比如像西晉的時候,陳壽修的《三國誌》,就屬於官修正史,後麵的《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等等它都屬於官修正史。除了官修正史之外,還有一些民間私人的修史。最典型的就是漢代司馬遷寫的《史記》,他是自己想做這一件事情,這並不是漢武帝讓他做的,因為他的父親就是太史。他的父親在臨死之前握著司馬遷的手要求司馬遷一定要完成這樣一部史籍,司馬遷流著淚答應了他父親的請求,所以後來司馬遷就把從黃帝到他所生活的漢武帝年代整理成為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這個就是《史記》。另外,我們知道像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大文學家叫歐陽修,他寫的《新五代史》,這也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屬於私人修史。

中國的曆史基本上有兩種記史的方法,一種叫紀傳體,像《史記》就屬於紀傳體。什麼叫做紀傳體?紀就是本紀,傳就是列傳,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人物的故事。司馬遷的本紀或列傳它都是講一個人的故事,基本上是這樣,比如說《秦始皇本紀》講的就是秦始皇的故事,《項羽本紀》講的就是項羽的故事,《老子韓非列傳》講的是老子和韓非子,它是以人物為中心來進行寫作,這叫紀傳體。這是司馬遷的首創。在他之前還有一些記史的方法,比如中國的第一部史書,編年體的史書叫《左傳》,這是春秋時期一個叫左丘明的人寫的,編年體史書它的特點,不是以人物為中心而是以年代為中心的,就是說某年發生什麼事。後來還有一些非主流的記史方法,比如說《國語》是記言的,就是記人們平時說了什麼話。再有如《戰國策》屬於國別體,就是記述一個國家的曆史。以上這些記史方法都不太一樣,後來還出來一種叫做紀事本末體,就是以事件為中心的寫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