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曆史,像司馬遷寫的《史記》,它的曆史跨度時間是三千年,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們知道西方人第一部曆史,是希羅多德寫的《曆史》。因為希羅多德後來被稱為曆史之父,他所寫的那部書就叫《曆史》。它所記載的是古代希臘和波斯之間的一場戰爭,它的時間跨度不過是五十年。寫了五十年曆史的希羅多德就被稱為曆史之父,好像是寫史書的開創者一樣,也隻不過寫了五十年。後來還有一個叫修昔裏德的人寫了一本《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它講的是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一場戰爭,時間跨度不過是二十幾年。然而《史記》的曆史跨度是三千年,遠遠超過《曆史》這本書和《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本書六十倍到一百倍。
中國的曆史它具有很多西方曆史記載不可比擬的一些優勢,而且司馬遷寫《史記》並不僅僅是記述發生了什麼事情,誰說了什麼話等等,在《史記》中他涉及到很多比如天文、水利、禮儀、音樂以及很多關於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出產,商業運作的情況是怎樣的,包括一些諸子百家他們的哲學思想等等。中國的曆史記載是一個綜合性的史書,而不是單單隻記述了一些事情,像《史記》裏麵《天觀書》講的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的排列跟地上人事之間的對應關係。《河渠書》講的是關於水利方麵的一些記載。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曆史記載非常具有係統性和綜合性。而且不隻這樣,中國的史記講的並不僅僅是中國的曆史,還包括當時中國人目力所及的那些其他別的國家或少數民族的曆史,比如《大宛列傳》講的就是西域大宛這個國家的曆史。比如《西南夷列傳》講的就是位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曆史。《朝鮮列傳》講的就是朝鮮半島的曆史。所以《史記》不僅僅是一部非常綜合的係統的史書,而且是當時的世界性的通史。司馬遷當時在寫《史記》的時候就立下一個誌向,他說寫這部書的目的有三個:第一個叫做“究天人之際”,第二個叫“通古今之變”,第三個叫“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司馬遷要探討天和人之間的關係,要把古今的變化全部都寫在他的書裏邊,同時提出他的一套曆史觀,這就是司馬遷寫史的目的。
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這是北宋的時候司馬光寫的。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目的跟司馬遷不一樣,是為了教導皇帝如何治理國家。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曆經了北宋英宗和神宗兩朝。他把這本書交到皇帝手裏之後,皇帝認為這本書對治理國家非常有幫助,所以賜名為《資治通鑒》。資就是給予,治就是治理,通鑒就是通史而且具有借鑒作用,因此叫《資治通鑒》。這是中國最長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它的時間跨度從東周戰國初年一直到北宋趙匡胤當皇帝之前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所以司馬遷和司馬光被稱為史界雙司馬,但他們研究曆史書寫曆史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很喜歡讀曆史,至於說為什麼喜歡讀曆史,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我看待曆史是一種非常超脫的心態笑談曆史,笑談風雲。為什麼叫風雲?在《易經》上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雲從龍,風從虎”,本書要講很多龍爭虎鬥的故事並且整個是按照正史,基本上是以《二十四史》的記載跟《資治通鑒》的記載來作為基礎,我們盡量拋開小說家的演義和附會,講曆史的本來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