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講到伍子胥推薦專諸刺殺了王僚,推薦要離刺殺了慶忌,又規則營建了蘇州城,幫助吳國實現了富國強兵,這個時候呢,伍子胥他就足夠的資本請求吳王合呂替他出兵報仇,但是合呂他有一個顧忌,就是楚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地大物博,兵多將強,如果一旦開戰又不能打勝的話對於吳國本身都會存在很大的危險,所以他必須要找到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在這個時候伍子胥向他推薦了被後來稱為兵家始祖的孫武,他留下了一部名垂後世,流傳千古的書《孫子兵法》。
中國這個文化我們知道它是以道家文化為開端的,中國很多人他們都講這個道家文化是黃老之學,為什麼叫黃老之學呢,有一些說法說黃就是指軒轅黃帝,老的話就是指老子,所以中國我們知道,軒轅黃帝的話,他是被稱為人文初祖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在走入文明的第一天開始,就是道家文明,佛家的文化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是在公元後,也就是在東漢初年,漢明帝的時候,這個時候佛家的文化才正式的傳入中國,當然在後來南北朝的時候,和隋唐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但是在之前的話,中國的諸子百家我認為他們都深受了道家的影響,比如說儒家,兵家,法家,我看它們都跟道家有著直接的關係,比如說在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就是說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一定要走正道,在打仗的時候呢,必須要運奇謀,出奇兵,那麼儒家就得了道家以正治國這一部分,兵家得到了以道家的以奇用兵這一部分,還有一個對中國影響非常大的就是法家,我個人認為,法家它實際上就是把兵家的那一套東西用在了治國上,在《史記》中,我想司馬遷也看到了,道家法家和兵家之間的關係,他專門有一篇叫做《老子韓非列傳》他把老子和韓非是做了一個合傳,老子我們知道他是道家的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寫的《道德經》被奉為道家最高的經典,那麼韓非子,則是法家的集大成者,當司馬遷把老子跟韓非放在一塊做合傳的時候,他一定看到了,法家與道家之間的關係,隻不過道家它是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法家是以奇治國,它實際上是把道家反著用的,所以說法家可以說它是反道的。在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的時候,必須要走正道,但是法家的話,它是用兵家那一套,詭詐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所以我經常說,兵家的奇計,法家的詭謀,也就是說在打仗的時候,迸奇謀,出奇兵,兵不厭詐,出奇製勝,這個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一個國家承平的時候,就不能夠再用奇計了,所以我把法家的這一套東西叫做詭謀,詭詐的謀略。
中國的文化,是從軒轅黃帝開始的,黃帝也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佛家文化是在公元一世紀才正式傳入中國,章天亮認為諸子百家的學說,都深受道家的影響,儒家符合了道家以正治國的思想,兵家符合了道家,0502。。。539《史記》的第一百三十篇,就是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裏,但是兵家對於司馬遷來說的話,它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說司馬遷他給兵家的一些人物,比如說孫子和吳起做了一個合傳,他在解釋為什麼要給孫子和吳起做傳的時候,他是這樣寫的,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以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群子比德焉,做《孫子吳起列傳》翻譯成現代文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不懂得什麼叫信義,什麼叫廉潔,什麼叫仁慈,什麼叫勇敢,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跟他談論兵法和劍法的,隻有那些符合道的人,他們才可以用,道家的規律來修養自身,同時他們也可以用道家,陰陽的變化來對外用兵,這樣的方法被稱為道德,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司馬遷還說,我要做《孫子吳起列傳》。我們現在許多人覺得軍事家應該是非常冷血的,而且是一個非常威風的形象,一聲令下,如山倒,揮手之間千帆並發,覺得這樣的威風的話,是以敵人投降失敗,人頭落地的快感,來滿足帝些軍事家的成就感,所以很多人覺得打仗的時候,是不需要底線的,前一段時間中國大陸大陵有一本書,叫做《超限載》,就是講打仗的話,可以沒有任何底線,但是如果你要看《孫子兵法》的話,至少我讀了幾遍《孫子兵法》,我覺得孫子做為一個職業的軍事家,他是要盡量避免戰爭的,而且他在戰爭中,也是要盡量避免殺戮的,這個就很符合老子在《道德經》中講的一句話,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孫子兵法第一篇叫做《始計篇》,也就是說孫子在講如何用計,通過這樣一種用計的方式,盡快的結束戰爭,減少殺戮,那麼在《始計篇》,孫子一開篇就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道,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說對外的戰爭,是涉及到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也涉及到很多人的生死,是一定要非常的謹慎的。在《火攻篇》中,孫子還提到這樣一句話,他說,主不可以恕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恕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也就是說一個君主,不能夠因為自己的惱怒就出兵,一個將軍不能夠因為憤怒就指揮作戰,如果你惱怒了,你還可以再高興起來,如果你憤怒的時候,可以再喜悅起來,但是一個國家被滅掉的話,就不能夠再恢複,一個人死了之後,就不能再複生,所以說一個賢明的君主,或者說是一個發的將軍,對於戰爭這樣的事情,是非常謹慎的,這才是讓國家安全,和軍隊保全的作法,孫子他反對戰爭中不必要的殺戮,叫做不戰而屈之兵,當然《孫子兵法》是關於戰爭的,在這個書中他也不得不提到,很多關於戰爭的規律,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這些規律,就有一個問題,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發現美國的一些大學學院,它們是以不同的,是以兩個詞來冠名,一個叫做ART,就是藝術,還有一個叫做SCIENCE,就是科學,那們對於我們來說,戰爭到底是一門藝術還是一門科學呢,我們知道科學是非常嚴謹的,它可以以一些公式來表達,那麼同時的話,如果你按照它的規律行事的話,你會得到一個你所預期的結果,但是作為一個ART來說,很多時候盡管也有它的規律,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依賴人的真覺和靈感,或者是創造,就是你很難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式,說這個人有多好看或者怎麼樣,或者這幅畫有多美,那麼它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夠言傳的,不能夠言表的,那麼戰爭,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科學的話,你就會想,孫子已經說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是要這樣,這樣做,如果你嚴格的按照《孫子兵法》中所講的,這個規律去做,你可能反而會得到一個,你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讀了很多的兵書,卻不會用兵,這就是紙上談兵。那麼有的人,他可能兵書沒有讀得那麼多,但是他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像是一個ART一樣,就像是一個藝術一樣,有很多的靈感啟迪,或者有很多直覺,這樣的話,他也能夠把戰爭指揮的非常好,當時這個嶽飛啊,在領兵打仗的時候,1039。。。
1138孫子在這個兵法《虛實篇》,他講過這樣一段話,他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積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他說用兵打仗就像水一樣,水是避開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兵的話是避開敵人有實力的地方,而攻勢敵人虛弱的地方,水是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兵的話是根據戰場當時的情形,來製定作戰的策略,就像水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一樣,用兵打仗的話,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所以說在戰場上,根據這個戰爭當時的情況來決定如何用兵,這個才叫做用兵如神,就是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武給後代留下了被稱為兵之祖的《孫子兵法》,然而作為一位職業軍事家,他對戰爭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主張盡快結束戰爭並減少殺戮,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戰爭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了一套係統的戰爭理論,但又說戰場上的形勢千變萬化,必須據此來調整部署,因敵變化而取勝者,才是用兵如神。
孫子作為一個職業的軍事家,他掌握了全部的戰爭規律,但是從心裏邊他又懷著一顆仁慈的心,伍子胥向吳王闔呂所推薦的就是這樣一位軍事家,盡管這個《孫子兵法》在這個後世影響非常的大,但是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對孫子的講述並沒有那麼詳細,但是這裏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做“美姬演陣”。吳王闔呂在見到孫子的之前,他已經講過了,孫子寫的十三篇兵法,闔呂他就跟孫子說,他說我看這個兵法中啊,有通天徹地的才能,他說可是我們這個國家,地方這麼小,人口又這麼少,就算是有這樣的一個軍事家,我們的這個基礎不太好,怎麼辦呢,孫子跟吳王闔呂說,他說用了我的兵法,不但一個男人上了陣打仗的時候,可以非常的勇敢,即使是一個女人,我也可以讓她變成一名戰士,這個闔呂哈哈大笑,他想女人怎麼能打仗,孫子說我請求來試一下,吳王闔呂就把他的宮女,一共三百人交給孫子,以他最心愛的兩個美人來做為隊長,然後交給孫子來進行訓練,這一天這些美人們,都穿上士兵的衣服,披上鎧甲,頭上戴著兜鍪,兜鍪就是頭盔,孫子開始給這些宮女講述軍紀和下麵要做的事情,他說最開始讓這些宮女都蹲下去,第一通鼓,響了之後,全都站起來,第二通鼓右隊左旋,左隊右旋,第三通鼓的時候,要做出交戰的樣子,1510。。。1550,孫子就大怒,他當時須發皆張,把這個鼓史就推到一邊,自己拿起鼓槌開始擊鼓,但是宮女們什麼反應呢,嘻笑如故,孫武大怒,他就喝了聲,軍中執法者何在,這個執法人就跑在孫武的麵前,跪在那兒,孫武說,如果不遵軍紀的話,應該怎麼處理,執法者說,當斬,孫武說,三百個宮女不能都殺,把領頭的兩個隊長殺掉,然後立刻士兵就過來把這兩個隊長就綁起來,當時吳王闔呂坐在一個台子上,遠遠地看著孫武訓練他的這些宮女,一看把兩個隊長綁起來,立刻派伯痞拿著君王的符節,騎著馬跑到孫武的麵前,跟孫武說,傳達吳王的命令,闔呂說,這兩個美人是我最心愛的美人,沒有他們,我吃飯都吃不下,睡覺都睡不著,希望將軍能夠放過他們,孫子說,我現在的身份是一個領兵在外的將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須要嚴肅軍紀,斬,就這樣這兩個美人就被斬掉了,孫武又挑了兩個作為隊長,然後再一次申令,第一通鼓怎麼樣,第二通鼓怎麼樣,第三通鼓怎麼樣,再擊鼓的時候,那些宮女們,她們已經被嚇得花容失色了,再擊鼓的時候,她們都非常規規矩矩的,按照孫武的指揮行事,而且她們進退非常有法度,走的路線都是按照孫武所劃定的,這個路線在走,毫厘不差,孫武在這個時候,他就來到闔呂的麵前,他說,士兵已經訓練好了,在這個時候,即使讓她們赴湯蹈火,她們也不會推辭,闔呂說將軍休矣,你下去歇會兒吧,因為斬了兩個美人嘛,所以說這個吳王闔呂也是悻的,他就不想用孫子,這個時候伍子胥就勸他說,像我們國家這樣小,如果軍隊沒有一個嚴明的紀律,不能夠令行禁止,不能夠如身使手,如手使臂,如臂使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軍隊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我們打,別說打楚國,我們打任何戰爭都不可能打贏,闔呂也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他就把整個的軍隊,交給了孫武,他問孫武如果現在對外用兵的話,打楚國,應該打什麼地方,孫武建議他去進攻舒城,這個是楚國的一個城市,為什麼要進攻舒城呢,因為王僚的兩個弟弟,蓋餘和燭庸,當時在王僚被刺之後,他們跑到了楚國,在舒城,所以孫武第一次用兵的話,是先打下了舒城,那麼蓋餘和燭庸就被殺掉了,吳王闔呂命令孫武繼續進兵,孫武說,吳國的民眾已經很勞累了,宜休息,不能夠再往前打了,孫子打仗啊,我們看到他是百戰百勝,他每打,他必贏,為什麼他能夠這樣呢,因為他在作戰之前就已經計算好了,打不贏的戰爭他是不打的,所以說他每打一定要有必勝的把握,所以這個時候的話,打楚國,孫武知道是不能夠打的,打了之後也會失敗,所以孫武在取得了,戰爭的局部性的勝利之後,就立刻退兵了。194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