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吳越爭霸(3 / 3)

越王勾踐石屋養馬三年,臥薪償膽十五年,又經過三年的戰爭,終於滅亡了吳國,吳王夫差拔劍自刎,臨死前說,自己沒有麵目去地下見伍子胥,同時他也警告範黎和文種說,敵國破,謀臣王,吳國滅亡後,範黎和文種這兩位大夫的處境也就危險了,那麼勾踐又是如何對待這兩位幫他複仇的功臣的呢。

夫差自殺之後,越王勾踐就入了吳宮,當時伯痞他仗著自己曾經在吳王的麵前說了越王勾踐二十年的好話,他覺得他對越王勾踐是有大恩的,所以他當時還麵有得色,來拜見越王,越王看見伯痞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你的國君已經在陽山自殺了,為什麼你不到陽山去找一找你的國君呢,伯痞當時臉色就變了,他沒想到勾踐會說這樣的話,站起來一句話沒說,就離開了這個宮殿,勾踐派人追上伯痞,把他殺掉了,其實伯痞這個人呢,可能確實該死,但是我覺得越王勾踐殺他,實在是太無情了,越王勾踐回到吳國之後,在宮殿裏邊擺酒大宴群臣,大家都很高興,但是呢勾踐的臉上,卻一點笑容都沒有,範黎看到了這一點,第二天他就來到勾踐的麵前,他對勾踐說,大王啊,我聽說,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就是一個國君,如果他有憂慮的話,對大臣來說就是一種恥辱,如果一個國君受到恥辱的話,他的大臣就有死罪,當年大王您在會籍失敗之後,到吳國養馬三年,就是您受盡恥辱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就應該死了,但是我之所以沒有死,就是希望留著我這樣的一個身體,將來呢替大王報仇,現在大王仇已經報了,希望大王能夠赦免我當年的死罪,叫做乞骸骨,讓我自己回到家鄉去,棄官不做了,勾踐立刻就擺出一副很凶惡的樣子,說,如果你要走的話,我就把你的妻子和兒子全部殺掉,範黎說,殺不殺他們在於大王,反正我是要走了,於是範黎就飄然而去,沒有帶他的妻子自己就走掉了,然後勾踐還轉過來問文種,他說,範大夫還能夠追得回來嗎,文種說,追不回來了,他的決心已經下了,文種在回到家裏麵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封信,這封信就是範黎給他留下來的,這個書信裏麵是這樣寫的,他說你還記不記得,吳王當年的話,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越王勾踐這個人長頸鳥喙,就是他的脖子很長,然後嘴像鳥的嘴一樣是突出的,這種人的性格特點是忍辱妒功,允許別人跟他一塊患難,但是絕對不允許別人跟他一塊安樂,現在我要走了,我希望你跟我一塊走,如果你要不走的話,恐怕大禍,馬上就要降臨在你的身上,結果文種他覺得範黎實在是過慮了,就沒有走,越王勾踐呢,他在戰勝了吳國之後,和大臣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文種他也覺得,勾踐反正也不會去酬勞他的大功,他自己可能也很消沉,於是文種就經常稱疾不朝,就是說他病了之後他就不去上朝,有一天晚上,勾踐忽然來了,文種聽說大王到他的府上來,就假裝出一副病得很重的樣子,因為他經常稱疾嘛,就假裝出病得很重的樣子,勉強出來跟越王相見,越來坐下來之後的話,就跟他說這樣一句話,他說,當年,你曾經給我獻滅吳七策,就是要攻滅吳國的七條戰略,我隻用了三條就把吳國滅掉了,還有四條應該怎麼辦,文種當時瞠目不知所對,勾踐說,為什麼不用這四條計策,為我謀吳之先人於地下,就是到地下去,再去謀劃,吳國的那些已經死了的人,文種當時就不知道越王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覺得危險已經降臨了,這時候勾踐就站起來走掉了,文種在送走越王之後,回來發現桌子上多了一把劍,之把劍就是當年夫差賜死伍子胥的那把屬鏤,文種拔出劍來,他知道越王是不會留著他,所以文種也就自殺了。

範黎是一個見微笑知著的人,而且他功成身退,完成了滅吳的大業之後,他就離開了越國,到達齊國,在齊國他做生意,賺了很多很多的錢,很快就積累了千金的產業,齊國的國君,聽說範黎非常的賢明,就任命範黎為相,範黎做了一段時間齊國的國相後,說了這樣一句話,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像他這樣又有名,又有錢,他覺得對他來說,這樣大的福份一直在他自己身上的話,是對他有傷害的,於是他就辭去了相印,同時把家裏邊的錢,全部散給了百姓,他自己又走到另外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陶,他可能是會看風水啊,他覺得這個地方,是天下交通的要充,他就在那個地方定居了下來,然後開始做生意,很快又積累了千金的產業,後來人們經常說,做生意很善於做是不是因為得到了陷陶朱公的什麼秘籍,因為範黎後來被稱為陶朱公,吳越爭霸的事情就結束了,我們在吳越爭霸的這個故事中呢,我們看到很多個性非常鮮明的人,很多人覺得伍子胥這個人是非常迂納的人,明明知道吳王夫差不諫,但他一定要去諫,所以呢就覺得他沒有識人之明,但是我們要知道就是伍子胥,他當年推薦專諸刺王僚是吧,推薦要離刺慶忌,推薦兵家孫武,幫助吳國訓練他的軍隊,所以他看人其實是非常的準的,他難道不知道吳王不可誎嗎,他當然知道,否則的話,他就不會把他的兒子送到齊國,因為他知道吳國那個時候,肯定是要亡的,那他為什麼還要一定死誎的,我們知道當年孔子,在談到商紂王那個時代的時候,有一個評價,他說殷有三仁,就是殷,這個商朝這個朝代,有三個可以稱的上仁,其中包括比幹,比幹是被紂王剖心的是吧,他是死諫,然後箕子為奴,他被這個紂王關到監獄裏邊去,然後他就裝瘋了,還有一個微子去殷。微子就離開了紂王,他說這三個人都是仁人,他們有珍上什麼共同的特點呢,就是絕對不與邪惡合作,我可以勸諫你,然後或者我裝瘋,或者我離開你,但是我絕對不會助紡為虐,那麼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伍子胥,伍子胥的死諫就很像當年比幹的死諫,如果說比幹是一個仁人,那麼當然伍子胥也是一個仁人,而吳王夫差這個人,我們看到他是一個半途而廢的人,他當年報仇的時候有立庭之誓,三提的時間每天回答,說我沒有忘記,越王勾踐殺死了我的父親,可是真正等到他可以殺死勾踐的時候,他卻不殺了,做事情半途而廢,他的霸業也是半途而廢,那麼最後吳王夫差,半途而廢的人,當然最後事情呢,就國家也敗落了,事情也做不成,所以這就讓我想起,老子說的一句話,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情,一直做到結尾的時候,都會像開頭那樣謹慎的話,你的事情才不會失敗,吳越爭霸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裏,這一年是公元前473年,就是夫差身死的時候,很多人在把這個東周劃分成兩個階段的時候,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5年,被稱為春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之後,被稱為戰國時期,所以吳越爭霸之後,中國的曆史就走入了戰國時代,那麼戰國時代這個劃分的界線,春秋和戰國是以一個什麼樣的事件為標誌的呢,我們光看到這個年代的不同,那麼其中在戰國初年,還發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這個事情對後世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司馬光把這件事情,作為《資治通鑒》的開始,這又是一件什麼事情呢,請看下集,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