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挖樹根(1 / 1)

陽春三月,當人們剛褪去棉襖,鴨子在塘裏嬉水,迎春花在和風中顧不得抽葉搶先綻放時,我知道,那是春天來了。於是,我備好板鋤、鋸子、刀具,利用雙休日,走向廣闊的田野,駐足於漫山遍野的樹根。

大自然是博大慷慨的。生長的萬物,任認識事物的人們充分收獲享用。大自然又是富有生氣和靈氣的:說生氣,是當年的植物采割後,第二年又會生長,年複一年,給人們提供了無數賴以生存的資源;說靈氣,是大自然千姿百態。不說山上的礦石、溶洞經地殼運動、自然風化等別有一番風光;就是植物也是造型各異,葉子各態,花兒各色,爭奇鬥豔。我所挖的樹根自然也不例外。

寧波一帶蘊藏著豐富的可供造型觀賞的小葉樹種,經人們多次砍伐,或自然損傷後,原本挺拔秀氣的樹枝沒了,隻剩下光禿斑駁的樹根任風吹雨打慢慢地生長。當春風拂麵,燕子呢喃時,萬物蘇醒了,田頭坎旁的樹木也發芽了。我就在田埂邊、河塘上、溪坑裏、墳墓地尋找樹根。我能根據小小的幾瓣葉片辨別出樹的種類,比較好認的有榆樹:小葉,莖葉分明,20世紀50年代榆樹葉子還用來充饑的;三角楓:葉子分青色或紅色的,呈三角形;金銀花:葉子是毛茸茸的,呈橢圓形。葉子中數“古化石”銀杏最漂亮,葉光滑,莖葉明顯,呈半圓形,又像一柄扇子,可用作書簽。低山緩坡還有刺老虎、紫藤、小葉冬青、六月雪、黃楊等。樹根未抽芽前是很難辨認的,如紫藤、紫薇,樹根差不多,隻能靠切樹皮來確認了。一般說,紫藤是黑色的,皮厚,枝幹少,遇上枝幹長的則依附於其他植物上;紫薇樹皮較薄,裸露的樹皮呈黃色,年長的樹身多有疤痕,顯得蒼老古樸,由於樹皮薄,枝條可以任意彎曲造型,是做盆景的上品。

我把挖來的樹根種於房子前麵的空地上,蓋上稻草,那地邊有一水溝,適宜樹根生長,不到兩個月,就發芽吐葉了。到了秋天,再把樹根挖出來,按樹的大小和形態移植到各種花盆裏。那株蒼老的雀梅樹幹挺拔,主杆又自然倒伏向下,葉子茂密,形似孔雀尾巴,我就用橢圓形的淺盆入土,待樹活後再修剪;這個紫藤根很難得,我是在墳地裏挖的,不知有多少年了,樹身嵌入幾塊小石,我用一個方盆把它安了新家,顯得雋永遒勁,栩栩如生;最多的要算榆樹了,隻要有土,適時澆水,就能滿樹新葉。經我剪、紮、修,我家樹根造型各異,惟妙惟肖,20多盆樹根圍成了一個小小的盆景園。賦閑時,我到盆景園走走、看看,侍弄一番,陶冶性情,其樂無窮也。

(2004年3月16日,2014年3月8日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