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氣爽,涼風習習,我和同事們一起來到大嵩海濱魚塘釣黃魚。魚塘很大,足有三十多畝,被主人用網隔成四五個小塘,塘邊用杉木搭建的房子設有廚房、餐廳、棋牌室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是節日休閑旅遊的好場所。
據主人老朱介紹,塘內養有黃魚、鯢魚、螃蟹、南美對蝦等。釣黃魚的誘餌是蝦,我們摘去蝦的頭尾,紮入釣鉤,就把釣線拋入魚塘,等黃魚咬鉤。不一會兒同事老刁率先釣上來兩條小黃魚。老刁就是老釣,心不急、手不抖,一副老練的樣子。接著,同來的幾位也相繼有魚咬鉤,有的釣上了,有的脫鉤了,釣到的就有了一種成就感,笑容滿麵的,還讓我們猜“上麵激動,下麵抖動;上麵笑煞,下麵痛煞”的謎語,讓先於行動的我們知道理論經驗的總結。我女兒從未到過魚塘,不會紮釣,也不會用浮子,一個小時過去了,浮子未見動靜,心情開始鬱悶了。我勸她不要學小貓釣魚,要耐心等待。海邊風大,塘麵上吹起層層漣漪,把我的帽子吹到了塘裏,女兒也有了點涼意,借了主人的一件外套,又投入釣魚了,而我也有點泄氣,幹脆到隔壁的魚塘去碰運氣。
有人提醒我,那塘沒魚,我也不予理睬,自個兒埋頭釣悶魚,心想一定要釣一條大魚,在高手麵前露一手。正當我想入非非的時候,又有人起竿了,眾人呼叫,原來是女兒的同學釣上了一隻螃蟹,可當螃蟹剛浮出水麵時,螃蟹就棄鉤而逃。聽內行人講,螃蟹的嘴很小,釣餌吃不進去,往往用兩隻大蟹鉗夾往嘴邊送,蟹鉗一鬆自然掉到水裏,所以螃蟹是很難釣到的。正當我惋惜時,老張叫我到他的邊上去釣,於是我就過去了。
老張的地方靠網邊,隻見一群群黃魚浮出水麵,在網邊爭食戲水,這裏的黃魚就是多,同來的幾個人相繼咬鉤,這個釣上一條,那個也釣上一條,此起彼伏,不甘示弱,好像是比賽似的。不一會兒,女兒也釣上了一條,她故意在我麵前晃來晃去,晃得我沮喪不已。接著,老婆也釣到了一條大黃魚,她向我扮個鬼臉,嘲笑我沒用。是啊,連從未拿過魚竿的女兒都釣上了,自己還是兩手空空,豈不無能?我憋著氣,全神貫注。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眾人的喝彩聲中,黃魚咬我的魚鉤了,釣上的魚雖不大,但總算有了零的突破。我開始琢磨魚多的原因了,主人分析:一是魚餌喂了有些時候了,魚兒餓了;二是塘上木橋人走動有聲音,魚逃到外圍網邊去了。我折服於主人的分析,果然,不久魚兒又咬鉤了,接下去,幾乎沒幾分鍾就有魚咬鉤。看到浮在水麵的成群的魚,我索性把浮子放淺些。這一招,真靈,釣鉤扔下,魚就咬鉤,不到五分鍾,我就釣到了三條。找到感覺後,一發不可收,隻要浮子往下沉,總有魚上來。
釣上來的黃魚會發出“咕咕咕”的聲音,同河裏的黃刺魚叫聲差不多,在陽光下,全身金黃色的,叫它黃魚再恰當不過了,但不一會兒,它就褪去了金黃色的旗袍,全身變成赤裸裸的白了。這大概是魚兒離開太陽折射海水的緣故吧。
到了中午十二點,肚子餓了,但我還對釣竿依依不舍,抓住機遇,又釣上來四條。我總共釣了十三條,望著一條條白花花的魚,講著各自的釣魚經,大家興致甚好。
其實釣魚也有規律可循,隻要掌握魚的特性,隻要你有耐心,魚兒就在你的釣鉤下。
在車上,我這麼想。
(200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