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嗜好與廉潔(1 / 1)

閑來翻書,偶然讀到一則公儀休“拒魚”的故事。

書雲:古時有人送魚給魯國國相公儀休,他不肯收。問:“聽說您很喜歡吃魚,所以才送魚給您,為什麼不收呢?”答:“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魚。作為國相,我現在能夠用自己的薪俸買魚吃,如果因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不能接受啊。”

細細想來,此話頗含哲理:嗜好吃魚而拒魚,為的是憑自己對國家的貢獻,堂堂正正地吃到魚。反之,因收魚而丟官,就難以再吃到魚,終身失去吃魚的機會。麵對送上門的嗜好之物,作為封建官僚階級代表的公儀休能眼不紅、嘴不饞,不貪不義之財,做到潔身自律,婉言拒賄,確屬遠見之識,明智之舉。他給我們今天的“公仆”在嗜好與廉潔方麵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生活中,人們都有自己的嗜好,領導也不例外。這本無可非議,但問題往往就出在這嗜好上。個別領導由於抵不住嗜好的誘惑,逐步發展為貪汙受賄,受到黨紀國法製裁的例子實不少見。君不見,有些人就專門利用領導幹部的某一嗜好,作為其投機鑽營,腐蝕賄賂的突破口?為能和領導建立起“感情”,從領導身上得到好處,有些人千方百計揣摸其心理,觀察其“胃口”,想方設法迎合、巴結,投其所好。你愛喝酒,就有人挖空心思送來茅台、五糧液;你喜歡字畫,就有人百般殷勤,搞來名人的書法或丹青佳作;你好穿著,就有人不惜重金購來高級服裝;你迷跳舞,就有人物色年輕姑娘以供伴之。一些領導招架不住,來者不拒,凡是美於目、樂於口、華於身、悅於耳的統統笑納,結果必然是吃了口軟、拿了手短,幹出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的事來。江西省原省長倪獻策,寧夏回族自治區煙草專賣局原局長楊傑等人的墮落過程就是這方麵的例證。他們理所當然地被罷了官,判了刑,落得可悲的下場。可見,嗜好與廉潔密不可分,領導如不審慎對待自己的嗜好,貪“嗜”成癖,收禮受賄,得到的隻能是一枚苦果。

誠然,古往今來,在嗜好麵前,類似公儀休不忘國法,明了得失的清醒者也不乏其人。如清康熙時,張清屬升為督撫。門生故吏,親朋好友紛紛投其所好,前來送禮。為此他寫了《禁止饋送檄》懸於堂上,由於其杜絕送禮受賄,被百姓稱為“天下第一清官”。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廣大領導幹部在廉潔奉公方麵的高風亮節,更是封建社會的官員所不能比擬的。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是光輝的楷模。1962年總理家鄉的兩位領導同誌到北京開會,為表達故鄉人民的心意,順便帶去一小鐵桶總理愛吃的淮安特產——茶饊。總理堅決不收,並耐心作了解釋。周總理遵紀守法、廉潔自律的高尚品德至今仍被傳為佳話。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在大力反腐倡廉,端正黨風的今天,奉勸那些在“嗜好”麵前把關不嚴受之坦然的領導,多以前人為鑒,常想黨紀國法,做真正清正廉潔的公仆。

(199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