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區域多中心空間格局演變分析(4)(1 / 3)

紡織產業地方化、專業化過程進一步刺激了外部經濟和規模經濟效應,單個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從產業發展角度,通過共享基礎服務設施、信息資源與市場網絡,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同業競爭,增強企業研究和創新能力,從培訓、金融、技術開發、市場營銷等多方麵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與合作,柔性專業化與分工不斷深化。從城市空間與功能角度,拓展城市地理空間,降低城市化成本,帶來基礎設施、居住設施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配套延伸,從而促進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功能不斷得到增強與完善。由此可見,隨著成熟產業由中心向外圍區域的進一步擴散與轉移,處於第三圈層的城市依據產業生命周期規律,憑借產業地方化的後發優勢,完全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長三角經濟舞台上的主角。

特征小結:傳統產業由核心向外圍轉移,產業地方化加劇,城市功能趨於完善,區域橫向水平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三)區域關係的國際經驗與未來走向

長三角區域功能關係何去何從?世界著名城市群——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發展經驗對長三角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在此作一簡要剖析。該城市群北起波士頓,以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等一係列美國的主要大城市為中心,其間分布的薩默爾維爾、伍斯特等城市將大的中心城市連成一體,在沿海岸線600多公裏長、100多公裏寬的地帶形成了一個由5個大都市和近200個中小城市組成的巨大的城市群,是最早出現的大都市連綿帶。該城市群麵積僅占美國國土的不到1.5%,但集中了全國近20%的人口,製造業產值占全國30%,是美國經濟的核心地帶。

1.中心城市職能及其分工

2.發展演變與產業整合

目前長三角地區傳統的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產業正以產業集群的方式從第一圈層城市上海向第二乃至第三圈層城市擴散轉移,產業地方化態勢明顯,區域水平分工格局正在形成;而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仍處於產業鏈各環節(研究、生產、銷售)地區分工與合作發展階段,區域縱向分工關係正在形成;區域整體呈現水平與垂直分工交錯的功能格局。如信息產業,目前上海到蘇州科技走廊囊括了從芯片到外殼的所有計算機零部件生產(新興產業鏈條拉長,縱向分工);江蘇省沿滬寧線形成一條以微電子、軟件、移動通訊及網絡設備製造為主的產業帶,而浙江省環杭州灣地區則成為中國重要的家電產業研發和生產基地(江浙兩大產業集群,橫向分工)。

與此同時,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城市內部還是城市之間,隻要長三角區域能夠持續不斷地完善製度,降低各種交易成本,區域關係最終能夠實現“各展其才(發揮每個城市的比較優勢)、各盡其能(每個城市都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化經濟)、通力合作(各城市間形成水平或垂直的互補合作關係)”的理想目標。

那麼,長三角區域內部各城市間的功能聯係到底有何特征?課題有必要從經濟聯係量的角度對長三角多中心城市區域的功能聯係狀況作出定量分析。

第四節長三角多中心城市區域功能聯係特征驗證

經濟聯係量,又稱空間交互作用量,可以用來衡量區域間經濟聯係強度的大小,既能反映經濟中心城市對周圍地區的輻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圍地區對經濟中心輻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行業從業人員數采用枟2006年長三角統計年鑒枠、枟2006年珠三角統計年鑒枠數據,地區生產總值來自枟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6枠,公路裏程數據來自枟浙江省及滬蘇地區公路裏程地圖冊枠(2008版)。根據計算結果可以畫出長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區16個城市區功能聯係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