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區域多中心空間格局演變分析(4)(2 / 3)

接下來以製造業、金融保險業為例,對長三角地區16城市間功能聯係的密度與強度,從產業與空間兩方麵作分析比較。

一、功能聯係特征之一:二強三弱

從長三角16個城市相關行業功能聯係量來看,長三角地區各城市間二產(製造業)的功能聯係強度與密度遠遠高於三產(金融業)。這一現象表明,目前長三角地區的功能聯係與分工水平尚處於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為:核心城市上海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中心對外圍區域的服務、管理與控製職能亟待加強;外圍城市之間過度競爭,產業與城市功能建設片麵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從國際經驗來看,作為高度發達的城市化地區,區域城市之間的功能分工與互補關係更多地體現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麵,而非製造業和消費型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服務業與工業的此消彼長(裴瑱,2006)。

如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是在區域層麵協調的,紐約側重發展現代服務業,波士頓、費城則有世界一流的現代製造業,沒有現代製造業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或者離開了現代服務業對現代製造業的服務功能,該地區都不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耀眼的區域。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相輔相成,和諧互補,才能形成整個城市群巨大的競爭力。

二、功能聯係特征之二:北強南弱

從城市間功能關係來看,長三角地區整體發展呈現“北強南弱”的格局。無論從製造業還是金融的經濟聯係量與空間分布都可以看出,北翼城市接受上海產業輻射的程度更大,城市間在空間上的聯係更為緊密,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間的製造業聯係量最大,分別為152.54、25.16、24.13;南翼城市則較為鬆散,核心城市發育不足,區域中心作用不明顯。與此同時,從功能聯係的絕對量與空間布局均可看出,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的蘇錫環太湖地區及杭州嘉興的環杭州灣地區成為城市功能聯係最為緊密的地帶,是整個長三角城鎮密集地區未來發展的“領頭雁”。而泰州、舟山和台州地區在功能聯係上處於整個多中心城市群的邊緣,僅在製造業方麵與其他城市有一定規模的聯係,並且其聯係僅限於與地域鄰近的揚州、寧波的聯係。

(為方便看清,左圖表示上海與其他城市聯係度;右圖表示除上海外的其他城市之間的聯係量。為突出重點,製造業隻表示出大於1的聯係量,金融保險業表示出大於0.2的聯係量)從長三角北翼來看,隨著區域核心城市上海將製造業沿滬寧高速公路向昆山、蘇州工業園區擴散,蘇州、無錫製造業水平迅速提升,在長三角的經濟地位穩步提升。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上海-昆山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這樣一條製造業密集的工業走廊,以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高新技術為主的製造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同時處於製造業密集帶上的常州以及次級中心城市南京周邊的揚州、泰州等在長三角的經濟比重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態勢,且其人均GDP同蘇錫地區差距逐漸減小。

從長三角南翼來看,區域空間及產業布局主要以寧波和杭州兩個城市為中心,工業發展呈輕型化的特點,服裝及纖維製造業、紡織業、食品業等在製造業中所占比重最大,民營經濟活躍。但一直存在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不足、區域中心作用不明顯等問題。另外,由於早期浙江省與上海在產業、空間等各方麵接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如江蘇省,使嘉興、湖州等地與上海的交通經濟聯係建立較晚,搶占發展先機不足,導致兩地在長三角的地位呈現下降態勢。

第五節總結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