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人口、產業與城市功能變遷為研究主線,通過對長三角改革開放以來一係列衡量地區專業化水平、行業集中度等指標的計算與分析發現:從形態上看,長三角的經濟與人口經曆了一個從緩慢均衡發展到單核向心集中,再到圈層遞次擴散的空間演變過程;從功能上看,長三角經曆了一個從個體的小而全、大而全,到群體的分工與合作的區域關係演變過程。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長三角內部正發生著城市功能關係的激烈調整:一方麵,以上海為核心,以周邊城市為基地,一條以新興製造業為紐帶的城市功能關係鏈正在形成;另一方麵,大量成熟的傳統產業正從核心圈層上海以“集群”形式轉移進入二、三圈層城市,一個以傳統產業的擴散重組為機製的區域多中心分工網絡正在形成。通過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要“壯體”。從發展趨勢和國際經驗來看,長三角定當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承載區和人口導入區,其在全國的經濟與人口比重必將繼續提升。與世界著名大都市圈相比,長三角區域人口規模明顯偏小,大都市圈的集聚效應尚未充分發揮。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需要長三角充分發揮它吸引農業人口、優化人力資源的無形而巨大的影響力;惟有如此,長三角才能真正引領全國、競爭全球。
二要“強心”。從發展過程和國際經驗來看,首位城市上海一直是區域的創新源泉並發揮著組織協調的中樞功能,它必將在未來發展中以新功能承擔新使命。長三角經濟圈的進一步騰飛和人口的集聚客觀上要求作為核心首位城市的上海,發揮區域性的資源再配置、要素再整合的作用,而完成這一使命需要上海大力加快城市空間結構調整,實現以強大完備的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功能轉型。這不僅是上海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提升自身支配力的要求,也是長三角製造業成為國際產業基地的發展要求。
三要“開源”。從發展態勢和國際規律來看,目前長三角第二圈層城市的加快發展,符合國際上多中心城市區域發展的基本規律,應該加以持續引導和推動。長三角區域雖然已經出現了垂直與水平相結合的功能裂變與重組態勢,但與國際上發達的多中心城市區域相比,第二圈層城市功能滯後與重複(二產強三產弱)、區域多中心空間布局不均衡(北翼強南翼弱)等問題與現象仍然十分突出。為此,亟需加強第二圈層城市(尤其是南翼杭州、寧波)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功能建設,培育多個區域服務中心,一方麵可以與第一圈層城市上海聯手打造一個功能強大的區域分工網絡,提升整個區域服務全國、競爭國際的層次與能力;另一方麵,能夠向第三圈層擴散製造業,從而走出同圈層內部低水平的惡性競爭陷阱。
四要“分流”。從外部環境和內部需求來看,以製造業為主體的長三角經濟能量應該持續地向更多的第三圈層城市分流。受區位、交通與政策等方麵因素影響,長三角第三圈層城市發展一直滯後,與一、二圈層的差距甚大。從外環境看,生產過程信息化與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以及製造業本身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促進了當前服務業務外包化的發展;從內部發展需要來看,沒有區域化、大規模的製造產業體係和集群,高水平、高效率的生產性服務業就難以被刺激、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因此,長三角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麵需要一、二圈層城市發展效率更高、功能更強、專業分工更細的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方麵,在空間布局上,需要通過拓展或強化更多的發展軸帶,讓那些“低穀地帶”的城市——如嘉興、湖州,“邊緣地帶”的城市——如揚州、泰州等第三圈層城市,乃至更外圍的城市能夠快速發展起來,成為長三角重要的製造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