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長三角區域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分析——以杭州大都市區為例(1)(1 / 3)

前述兩章研究表明,在長三角16城市區域層麵已經出現類似“多級、多中心”的區域空間結構,並趨於加速形成當中;而本章以杭州為例的研究則進一步表明,在中觀尺度上,區域內的一些中心城市,比如上海、南京、杭州等也開始走出“同心圓”模式,朝著多中心的城市區域結構發展。研究基本思路如下:在宏觀分析杭州城市形態與公共中心分布的曆史變遷的基礎上,從公共建築空間布局的角度,進一步分析都市區層麵空間結構多中心化演變的動力機製及其規律特征,並結合國際經驗,提出杭州都市區未來多中心空間結構布局的戰略框架。

第一節杭州城市形態與公共中心分布的曆史變遷

一、六朝、隋唐時期

由幾個散布的聚落組成,受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製,主要分布在西湖群山的山麓地帶以及交通水道沿線。而錢唐縣治所在的行政中心聚落遺址在柳浦之西鳳凰山麓一帶的浙江江幹,依山麵江。

隋唐時期是杭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時期,隋代運河大堤使杭州城市南北分隔的寶石山東麓聚落與吳山東南聚落逐漸相連,杭州城區因此逐漸擴大,開始出現向北拓展的潛在趨勢。當時,杭州城市經濟商業化不僅程度高,而且已經形成南北兩大公共中心,主要功能為特色商貿集市,城南江幹一帶,“魚鹽聚為市,煙花起成村”;城北江漲橋湖墅一帶,則是“通商旅之寶貨”。

二、南宋至清末時期

南宋京都臨安府城的布局和規製按地理環境布局,依山就水,因勢而築,其禁城即皇城大內偏在西南鳳凰山麓一隅。南宋京城臨安府的城市經濟十分繁榮,具體表現在設立於城內外的各類商業貿易、娛樂場所(瓦子),以及轄屬於皇室、臨安府和各級省署的倉庫。由於經濟的發展,在城外也形成了許多市場,商業場所專門化,是南宋臨安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的一種標誌。

清代杭州城市布局的最大變化莫過於在城中築城。東界即今慶春路與嶽王路交界處南下,經嶽王路、惠興路、青年路至開元路止;西界即今湖濱路和南山路北段一線;南界即今開元路;北界即今慶春路。清代滿營的修築是杭州城市政治中心北移的必然結果。杭州的經濟地理環境十分優越,自古“水陸所輳”,極益於商貿,因而有“十農五商”之諺,商業的繁華,又帶來了城市的繁華。

明代杭州的商業經濟中心在官巷口一帶,杭州以內河和海外貿易而繁榮,水運決定了杭州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現象並不明顯,居民多以步行為主,活動半徑狹小。城市格局為棋盤狀,布局集中緊湊,城市形態以護城河、城牆為界呈環形團塊狀布局。

清代杭州近城地域的新舊集市,今天都已成為現代城市的一部分;而清代遠離杭州城區的新舊集市,絕大多數都延續到了今天,並成為今天杭州城市外圍的重要衛星集鎮,如良渚、留下、三墩、瓶窯、臨平、塘棲等鎮。一個現代大杭州城市的輪廓已經顯現,但其曆史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辨,並且杭州城市的地域結構演化產生了急劇變革,杭州城市開始沿鐵路、公路線向外呈放射狀擴展,城市形態由團塊狀逐漸呈星楔狀布局。

三、民國時期

民國杭州的商業市場,隨著商會各行業的發展,逐漸形成特定的商業市場區域,共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市區。東市區為城站商業區;在西市區內有延安路上的新新百貨店、張小泉剪刀店等大型商店;南市區為江幹商業區,從觀音塘至龍山閘口,均為航運集散港口,自六朝以來,久盛不衰;北市區為拱墅商業區,湖墅以北運河沿岸的拱宸橋地區,是杭州城北的因交通而興盛的集鎮,是特殊的市區(妓院)。中市區為中山中路商業區,也是南宋禦街的中段,由於依傍吳山、官署集中、交通方便、商店薈萃、資金雄厚,因此商業興盛,為民國時期杭州的中心商業區。民國時期杭州的五個商業區,東西南北中分布,各自因地製宜,加強經營管理,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市場。

四、20世紀80年代

1981年版的總體規劃對杭州的性質歸納為: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浙江省的省會。

城市空間拓展表現為圍繞老城呈指狀發展,城市中心區主要以湖濱(包括解放路與官巷口一帶)地區為主,城市公共建築集中分布於城站廣場、浙江展覽館、少年宮廣場這三個區域。

中心商業網點屬全市性的大型商店和對外旅遊服務網點,形成城市的商業中心,如延安路、解放路、體育場路;次級網點係各區商業中心,主要是各種富有特色的專業商店和方便群眾購買的綜合性商店,如上城區的中山路、清河坊一帶,下城區的慶春路,江幹區的南星橋,拱墅區的賣魚橋、拱宸橋,半山區的半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