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長三角區域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分析——以杭州大都市區為例(1)(2 / 3)

五、20世紀90年代

城市建設規模迅速擴展,以“攤大餅”、“填空檔”為主,重新回歸團塊狀,城市公共中心不斷向周邊蔓延,尤其是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商業服務、金融證券、商務貿易設施發展迅猛,城市公共中心進入快速成長期。其布局形態依然圍繞西湖,在鄰近西湖地區蔓延發展,呈區域麵型加街道線型建設,以湖濱地區為核心,沿延安路發展軸向北至武林廣場地區,向南至吳山廣場地區,沿解放路、慶春路、西湖大道發展軸向城市東部地區和城站廣場地區延伸,形成南、北、東三麵放射,功能完善,區內分工各有側重的城市公共中心。

六、21世紀以來

2000年後,杭州開始實施跨江發展戰略,考慮重新選址城市中心,城市形態逐漸呈現以錢塘江為軸線的跨江、沿江,網絡化組團式發展,同時杭州城市公共建築空間分布不均,公共建築中心等級序列不顯著和呈強中心線型結構特征並存。市區公共建築主要集中分布在上城區、下城區,其中湖濱地區和武林廣場集中市區大多數的商業金融、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大型公共建築,空間集聚效應已達到頂峰,市級公共中心已具相當規模。而蕭山、餘杭兩區因其區位相對獨立,其公共設施自成體係,配置較為完備,主要集中在市心路和木橋浜路一帶。

2003年,杭州市區擁有商業網點約7萬餘個,平均每萬人擁有160個。其中,大型商場、超市34個;各類商品市場600餘個,其中年成交額超10億專業市場8個。但商業功能區塊結構緊湊,聚集效應明顯,強大的極化作用抑製了次級中心的正常發育,多中心的商業網絡尚未形成。市中心區商業設施較為齊全,功能突出,商業密集度高,但在功能、規模、檔次、購物環境、配套設施等方麵尚待提高;蕭山、餘杭兩區商業規模較小,結構分散,業態單一;與連鎖店、超級市場和倉儲式大賣場等現代商業相配套的現代化大型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設相對滯後。

第二節杭州城市公共建築空間分布現狀及多中心結構特征

一、杭州現狀城市公共建築數據庫構建

國內外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的快速發展已呈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我國環境土地、規劃和管理部門對GIS技術的應用也已形成一個熱點,不少城市都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建設城市地理信息係統。

城市地理信息係統是一個涵蓋城市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綜合信息係統,融合了電子、信息、網絡、多媒體等技術。本研究為了能夠更好、更快地發揮出城市地理信息係統的公共建築空間分析與輔助研究功能,提高決策能力,專門建立了杭州公共建築基礎地理信息係統。這裏有兩個方麵的意義:一方麵,公建地理信息係統是城市基礎地理信息係統的主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麵,建立公建地理信息係統能科學準確地在空間上對公建情況進行分析,促進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一)基礎數據及來源

根據研究中進行的實地調研表格進行了原始數據的采集,信息包括公建的具體位置、名稱、所轄城區、功能類型、業態、占地麵積、建築麵積、建築層數、竣工時間、內部企業類型等,其中公共建築的具體位置通過實地調研對照地形圖繪製;名稱、所轄城區、功能類型、竣工時間等信息均由實地調研進行獲取,占地麵積在調研後通過地形圖進行測量獲得;建築麵積一部分是通過調研該建築時的建築基礎資料獲得,另一部分沒有基礎資料的建築則通過層數與占地麵積進行估算;內部企業類型通過建築(寫字樓)的相關告示牌、企業樓層分布牌等先獲得企業名稱,然後對照行業分類表進行分類。其中:功能類型共分為七類——商務辦公樓(寫字樓)、行政辦公樓(政府管理部門)、金融中心(大型銀行)、酒店賓館(大型)、公共活動中心(展覽館、大型文化娛樂中心)、大型商業(大型百貨商店、超市等)、專業市場(小商品市場、建材市場等)。

所轄城區由於調研的基礎地形圖範圍所限,研究的重點區域是杭州的核心區,即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江幹區、拱墅區、濱江區等六個城區。

內部企業所屬行業采取與統計局一致的分類口徑,分為:A 采礦業,B 製造業,C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D 建築業,E 交通運輸,F 倉儲和郵政業,G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H 批發和零售業,I 住宿和餐飲業,J金融業,K 房地產業,L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M 科學研究,N 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O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P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Q 教育,R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S文化、體育和娛樂業,T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