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傳統養豬模式對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規模養豬發展迅速,大中型規模養豬場已是養豬業的中堅,為保證豬肉的有效供給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於農牧脫節,畜禽糞便處理利用率不高,往往直接排入水體,造成了對環境的汙染。據統計,一個年產萬頭生豬的大型集約化養豬場,每天排放的糞汙可達100~150噸,養豬生產所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已影響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規模養豬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已成為畜牧業麵源汙染的主體。如何解決畜禽糞尿的汙染問題,已成為畜禽養殖,特別是規模化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我國規模養豬場,主要采取幹濕分離法、沉澱、沼氣發酵等方法對豬糞尿和汙水進行處理。上述幾種處理方法,雖不同程度地減少了糞尿汙染,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規模養豬場的汙染問題。以沼氣發酵法為例,不但一次性投資較大,而且沼液、沼渣的二次汙染仍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投入高,效益低,資源未充分利用,畜禽汙染防治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第二節發酵床養豬技術的優點
發酵床養豬法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發酵床進行自然生物發酵。本書所指發酵床養豬,就是利用發酵床專用菌種,按一定比例混合秸稈、鋸末屑、稻殼粉、米糠、樹葉等農林業生產下腳料,進行微生物發酵繁殖,形成一個微生態發酵床工廠,並以此作為豬圈的墊料;再利用生豬的拱翻習性作為機器加工,使豬糞、尿和墊料充分混合,通過發酵床的分解發酵,使豬糞、尿中的有機物質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轉化,微生物以尚未消化的豬糞為食餌,繁殖滋生;同時,繁殖生長的大量微生物又向生豬提供了無機物營養和菌體蛋白質,從而將豬舍墊料發酵床演變成微生態飼料加工廠,創造出一種零排放、無汙染的生態養豬模式,達到無臭、無味、無害化的目的。
因此,發酵床養豬具有成本低,耗料少,操作簡,效益高,無汙染等優點,它是集養豬學、營養學、環境衛生學、生物學、土壤肥料學於一體,遵循低成本、高產出、無汙染的原則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環的生態養豬體係,是工廠規模化養豬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形成的又一亮點,是養豬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第三節影響江蘇省等南方地區發酵床養豬技術推廣的主要原因發酵床養豬技術源於日、韓,江蘇省鎮江市於2000年開始引進,但引進後難於在省內快速推廣。據調查,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夏季氣溫高,難以養豬,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江蘇省等南方地區的氣候與日本、韓國及我國北方地區明顯不同(日本為島國,韓國冬季漫長,氣候寒冷),日本、韓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或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最高氣溫在30℃;江蘇省等南方多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夏季氣溫在35℃以上,由於此時難以養豬,養豬效率低。
②發酵床墊料原料成本高。沒有按照墊料原料的替代規律,改進發酵床製作方法,消納當地農副產品廢棄資源,降低墊料成本。
③發酵床發酵失敗。沒有按“碳氮比選擇墊料”理論選擇墊料原料(原料碳氮比小於25∶1),導致發酵床不能發酵或者發酵不完全。
④疫病控製困難。由於部分養豬場生豬進入圈舍前沒有進行正常免疫、驅蟲,或者由於墊料過於幹燥導致呼吸道疾病、發酵床發酵失敗、發酵床墊料經多次利用後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卵的能力降低等,導致生豬發病,使疫病難以控製。
⑤規模不適度。規模過小增加了成本,過大又降低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