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1)(2 / 3)

(二)人口結構人口結構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家庭結構及社會結構。

(1)年齡結構。人口的年齡結構是指人口總數中各年齡層次的比例構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平均壽命普遍延長,死亡率和出生率均下降,人口的老齡化成為一個普遍問題。到2015年,60歲和60歲以上人口將占世界總人口的13%。在我國,少年人口比重逐漸降低,老年人口比重逐漸上升,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年齡結構主要在以下方麵影響市場營銷活動:一是不同年齡層次的購買者的收入狀況不同;二是不同年齡層次的購買者家庭的大小不同,其購買力的主要投向不同;三是不同年齡層次的購買者對商品價值觀念的不同影響著其購買行為。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銀發市場需求會迅速增加,這樣給經營老年人用品的行業提供了市場機會。另外,出生率下降引起市場需求變化。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這對經營兒童食品、兒童用品等行業是一種威脅,同時,許多年輕夫婦有更多閑暇和收入用於旅遊、休閑和娛樂,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

(2)性別結構。我國人口男女性別比不僅顯著高於發達國家,而且也稍高於某些發展中國家。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不同性別的人口,會給市場需求帶來性別上的差異,反映到市場上就會出現男性用品市場和女性用品市場。例如,女性比男性更喜歡打扮、逛商場,上街采購日用品、化妝品、女性服裝等,而男子則在購買大件物品方麵表現出積極性。企業營銷者有必要掌握不同性別的不同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製定有效的營銷策略,開發更大的市場。

(3)家庭結構。現代家庭既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商品采購的基本單位。家庭數量與家庭規模、結構對市場需求的影響很大。家庭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一些家庭用品市場的容量,而家庭規模的大小又決定了家庭需求的品種、規格和檔次。隨著單身、離婚、分居的人口增加,家庭規模趨於小型化,家庭戶數迅速增加。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家庭規模就越小。在我國,“四代同堂”現象已不多見,越來越多的是“三位一體”的小家庭,並逐漸由城市向鄉鎮普及發展。這就必然帶動較小的家具、家電、日用品的需求量上升;此外,房屋市場需求也相應呈現出擴大的趨勢。(4)社會結構。我國的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農村,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高。因此,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市場,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這一社會結構的客觀因素決定了我國企業在國內市場營銷中,可以考慮以農民為主要營銷對象,市場開拓的重點也可以放在農村。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更應注意開發質優、價廉、物美的商品以滿足農民的需要。

(三)人口地理分布人口地理分布指人口在不同地區的密集程度和流動情況。由於社會、經濟、政治和自然多方麵因素的影響,人口的地理分布絕不是均勻的。從我國來看,從黑龍江省的璦琿到雲南省的騰衝劃一條直線,該線的西北約占全國總麵積的64%,但人口隻占全國總人口的4%;而該線的東南,占總麵積36%的土地上生活著96%的人口。人口的這種地理分布表現在市場上,就是人口的集中程度不同,則市場大小不同;消費習慣不同,則市場需求特性不同。在飲食習慣上,我國就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說。隨著經濟的活躍和發展,人口的區域流動性也越拉越大。在發達國家除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城市人口向農村流動。而在我國,人口流動主要表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礦地區流動、內地人口向沿海經濟開放地區流動。由於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城市市場成為企業開拓的重點市場之一。

二、經濟環境

市場營銷學認為,經濟環境是指企業進行市場營銷活動時所麵臨的外部社會經濟條件。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運行狀況及發展變化趨勢將對市場營銷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市場不僅需要人口,而且還需要購買力。市場營銷的經濟環境主要指社會購買力水平。影響購買力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費者收入水平、消費者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消費者儲蓄和信貸情況等。

(一)消費者收入水平消費者收入水平是影響社會購買力水平,從而影響企業市場營銷的最重要的因素。與消費者收入水平有關的有以下幾個概念。

(1)國內生產總值(GD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價值的總和。國內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購買力的重要指標。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個人收入水平、就業率、消費結構和投資規模等,市場受此影響非常大。經濟持續增長將使就業率提高,家庭收入增加,從而使個人消費支出增加,這就使市場機會增大。反之,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就會使個人收入受到抑製,個人購買力受阻,最終使消費市場萎縮。

(2)國民收入: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一年)內新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用國民收入總量除以總人口的比值,即是人均國民收入。這個指標大體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品需求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均收入增長,對消費的需求和購買力就大,反之就小。根據近40年的統計,一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5000美元,機動車可以普及,其中小轎車約占一半,其餘為摩托車和其他類型車。

(3)消費者收入:指消費者個人從各種來源中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消費者個人的工資、退休金、紅利、租金、贈與等收入,主要是指消費者的實際收入。實際收入和貨幣收入並不完全一致,由於通貨膨脹、失業、稅收等因素的影響,有時貨幣收入增加,而實際收入卻可能下降。實際收入即是扣除物價變動後的收入,它是實際購買力的反映。隻有“實際收入”才影響“實際購買力”。營銷人員應注意實際收入的變動趨勢。分析消費者收入水平還要區分“個人可支配收入”和“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個人收入減去應由個人直接負擔的稅收和非稅性支出(如工會費、黨費)後,稱為“個人可支配收入”,它是消費者真正可用於消費的部分,是影響消費者購買力水平和消費支出結構的決定性因素。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減去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和固定支出(如房租、貸款、保險費等)後才是“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這部分收入是影響消費需求變化的最活躍的因素,是影響非生活必需品和勞務銷售的主要因素,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